丁列明(右)在實驗室指導研發人員開展實驗。
2008年8月,尹晴日(左)在盧安達基加利國際博覽會上,向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梅(中)展示由自己的公司生産的全球第一款盧安達語手機。
余俊武(前中)指導雪梨華星藝術團團員排練節目。
12月6日,中國僑聯主席萬立竣(右三)訪問泰中僑商聯合會,並向鄺錦榮(左三)頒發錦旗。
朱培華在個人音樂工作室進行作品創作。(照片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40年前,中國打開國門,改革開放的浪潮滾滾向前。一批批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年輕人,遠赴海外,或負笈求學,或創業經商,在異國他鄉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40年間,他們憑藉勤奮、智慧與勇氣,在海外站穩了腳跟,又因一份難以割捨的桑梓情懷,始終心繫故土,以各種方式參與、支援中國發展,並因此而獲得更多機遇與自信。
40年,於人乃不惑之年,于國則輝煌巨變。回望轟轟烈烈的40年,不難發現,這批改革開放之後走出國門的新一代華僑華人,早已在中國發展變革的鴻篇巨制中,寫下屬於他們的華章。
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5名身處不同大洲的新一代華僑華人,聽他們講述與中國同行的難忘歲月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期待。
丁列明:
“最好的時代和機遇”
12月1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僑聯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正在舉行。丁列明,貝達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作為今年8月評選的僑界十傑的代表發言,感慨萬千:“人民大會堂見證了我們的成功和發展。”
2011年,在這裡,丁列明團隊舉行了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的上市發佈會。這款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打破了進口藥在這一領域的壟斷。
2016年,也是在這裡,丁列明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了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證書。這是中國化學制藥行業首次獲此殊榮。
而從2013年至今的每年3月,丁列明還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到這裡參加全國兩會,與人大代表一起,共商國是。
“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個人同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丁列明將這一切歸功於改革開放。
1977年,高考恢復。兩年後的夏天,浙江嵊州的一座小鎮裏,16歲的丁列明收到了浙江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鄉親的祝福中,他興衝衝地準備著赴省城杭州求學的行囊。“在那之前,縣城是我去過最大的‘城市’”。
那時的丁列明想不到,10多年後,他會走得更遠。
1992年,國門越開越大,公派留學、自費留學漸成氣候。已是浙江醫科大學教師的丁列明,獲得了公派留美的寶貴名額。
“晚上八九點鐘,從飛機上望下去,整個城市燈火通明,非常震撼。”初到美國的第一印象久久留存于丁列明的記憶深處。緊接而來的,是美國先進的科研技術帶給他的巨大衝擊。“當時,中國國內的創新藥研發完全是空白,而美國很多分子技術已十分超前”。
那時的丁列明想不到,10年後,他會毫不猶豫地放棄眼前“全新的、前沿的”一切。
2002年,不少中國學生正在備考託福、申請美國高校,已經在美國安家立業的丁列明卻“逆向而行”,決定帶著已有一定研發基礎的創新藥項目,與合作夥伴回國創業。
面對質疑,丁列明非常堅定。“美國不缺這樣的研發項目,做成了只是錦上添花。而中國的新藥研發,尤其是靶向藥研發,仍是空白。中國的癌症病人需要我們回去。中國鼓勵海歸人才回國的政策支援更讓我們充滿信心。”
此後的16年,丁列明一頭扎進中國創新創業的浪潮,和團隊攜手努力,在政府一系列資金、政策的支援下,走上了項目從研發到産業化、從市場化到公司資本化的道路。“如果我們當初不回國,是做不到這些的”。
如今,丁列明團隊研發的埃克替尼,已惠及18萬多名晚期肺癌患者。他們自主研發的第二個創新藥在不久之前提交了上市申請,有望成為首個由中國企業主導研發、在全球同步上市的創新藥。
“最好的時代,最好的機遇。”回顧自己與祖國共同走過的40年,丁列明由衷感嘆。
余俊武:
“見證中華文化走向海外”
11月10日,澳大利亞雪梨市政廳劇場內,燈火璀璨。旗袍、京劇、民族舞蹈……舞臺上,一系列中國元素賦予這座典雅復古的西方劇場別樣風情。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華僑華人抵達澳大利亞200週年。我們親身見證了海外中華文化發展的足跡。”余俊武説,雪梨華星藝術團組織籌備的這臺名為“一路同行”的大型文藝晚會,傳達的正是澳大利亞華僑華人日益強烈的民族自信。
余俊武來到澳大利亞已有31年。1987年,他放棄中央戲劇學院的教師職業,和妻子一起赴澳大利亞留學。
彼時,這對愛好藝術的年輕夫婦,對於南半球那個他們將要長期生活的國家,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雪梨歌劇院”。而他們選擇出去的原因很簡單,想看看世界。
“我們是國門打開後,放飛的一批風箏。”余俊武説。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著“風箏”搖搖曳曳,飛向遠方。然而,無論飛得多遠多高,線頭永遠都在故鄉。
“來到澳大利亞31年,我幾乎每天都在做與中華文化有關的事。”余俊武説。
而今的他,是澳大利亞雪梨華星藝術團團長。這個成立4年的團體,基於擁有28年曆史的文化機構“澳華文聯”而設,下屬48個藝術分團,涉及舞蹈、相聲、越劇、京劇、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團員達2300多人。每年各市郡政府主辦的嘉年華藝術節等當地重要節慶活動,華星藝術團的節目總是其中一道亮麗風景。“粗略統計,2018年,有120萬人次觀看了華星藝術團的各類演出,其中65%為非華語背景的當地觀眾。”
這樣的文化盛景,是初到異國時的余俊武完全不敢想像的。“當時,澳大利亞就像一片中華文化的沙漠,文化活動局限于舞獅舞龍。甚至還有人問,中國人怎麼沒辮子?但恰恰是沙漠,才有空間讓我們去填補。”
時隔30多年,有一個畫面,仍常浮現在余俊武的腦海之中——
1987年,一個週末,在雪梨中國城附近的一個停車場,一群華人早早聚集在一起,有做服裝的,有做道具的,有練臺詞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滿是興奮的笑意。“排練結束後,大家會依依惜別,期盼著下一個週末排練的到來。”
8個月後,余俊武帶著這群黃皮膚的面孔,登上了雪梨的舞臺,用廣東話表演了經典的話劇作品《雷雨》。澳大利亞政府後來稱,這“填補了澳大利亞華人話劇史的空白”。
“通過那臺話劇的排練,我找到了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源泉,那就是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強烈渴望。”這股源泉,深深感染了余俊武。此後的日子裏,他組織當地華僑華人舉辦了澳大利亞華人圈的第一台春晚,創立了當地第一所兒童藝術學校,帶著新移民藝術家第一次踏上雪梨歌劇院的舞臺……中華文化的種子在南半球的土地上生了根,發了芽。
如今,回望那一個個閃光的“第一次”,余俊武的心裏充滿感激:“我們新一代移民是幸運的。改革開放為我們打開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改革開放的意識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激發了我們強烈的文化自信;改革開放的成果帶動了我們在異國他鄉發展的速度,讓我們受益無窮。”
鄺錦榮:
“開放中國大步走向世界”
在許多中國人的記憶裏,1992年的春天是不同尋常的。
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談話,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産生了深遠影響,開啟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高潮。
“中國將會一直堅持改革開放。”當時,廣州新會醫院裏,年輕的兒科醫生鄺錦榮産生了這樣的想法。
“我一直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趨勢。”當年的年輕醫生已經成為泰國泰榮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泰中僑商聯合會會長。談起20多年事業發展的成就,鄺錦榮坦言,“我的成長歷程與改革開放的步伐是完全一致的。”
1993年,29歲的鄺錦榮決定到泰國闖蕩。初到泰國時,他主要從事針灸工作。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鄺錦榮把目光投向了海産品出口業。
“目標市場就是中國。”鄺錦榮説,“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到第15年。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國內對國外高規格海産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在國際貿易領域打拼多年,鄺錦榮切身感受到,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正越邁越大。
“1995年,公司只有4名員工。現在,我們已經是泰國最大的高檔海鮮産品企業。”鄺錦榮自豪地説,“開放的中國正大步走向世界。近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泰‘一家親’關係進一步深化,我們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據泰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泰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741.4億美元,佔比約16.1%,中國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泰經貿關係的發展讓鄺錦榮備受鼓舞。今年11月,他的公司還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如今,鄺錦榮又有了新的商業佈局,“明年,公司將會與幾個大的貿易公司開展合作,進行全球採購,以滿足中國市場對優質海産品的需求。”
除了經營自己的生意外,鄺錦榮還擔任泰中僑商聯合會會長。他積極扶持來泰創業的中國企業家,幫助中國企業更好的“走出去”。“僑商聯合會下設法律委員會和僑商智庫,我們將為中國企業家提供法律支援、商業資訊。一條龍的創新創業服務。”鄺錦榮説。
一個新的“春天的故事”正在續寫。
朱培華:
“用音符記錄偉大時代”
“這是座美麗的城市,湖在城中央,花開家門旁……”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一首充滿江南韻味的歌曲《九月杭州桂花香》飄蕩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這首獻禮G20杭州峰會的原創歌曲還被刻錄成光碟,作為禮物送給出席峰會的外國嘉賓。
它的曲作者朱培華,是一名旅居盧森堡和德國30年的杭州人。
歌曲開篇,婉轉悠揚的小提琴曲奏出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越音引子,副歌部分則加入了西方交響樂的合奏,這是朱培華的精巧構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備感自豪。”談起自己的創作初衷,朱培華説,“這是一首把杭州、把中國唱給世界聽的歌。”
朱培華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曾師從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1988年,27歲的朱培華為了和先期出國的妻子團聚,揣著40馬克來到盧森堡。從中餐館裏端盤子的“跑堂工”,到一家集生物健康、金融、餐飲等多領域于一身的跨國公司的董事長,朱培華走出了一條精彩的異國創業路。
“改革開放為世界帶來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大市場。對我來説,這是難得的投資機遇,也是廣闊的發展空間。”朱培華感慨道,“對生活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説,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帶來的震撼更加強烈。”2013年,朱培華響應“浙商回歸”的號召,將工作重心轉向國內。
除了商業機遇,這種震撼還帶給朱培華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
“踏著滾滾錢江大浪,從浙江大地起航,起航……”《浙商之歌》讚頌了改革開放大潮中敢為人先的浙商精神;“高橋通天塹,深海潛蛟龍……”《勞動托起中國夢》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勞動者之歌。朱培華興致勃勃地談起自己的音樂作品,如數家珍。
“心中有情誼,筆下就有乾坤。”在朱培華看來,對祖國的眷戀是他進行音樂創作的情感源泉。由他譜曲的歌曲《祖國,祝福你》作為2016年世界華僑華人春晚的主題曲,在海外僑胞中廣為傳唱。“多少回我面朝東方,衷心地祝福你,祖國我愛你……”朱培華動情地念起歌詞,“這是我們的心聲,很多僑胞聽到這首歌都落淚了。”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帶給我創作的靈感。”朱培華説,“我想用音符記錄中國砥礪奮進的每一個腳步。”
尹晴日:
“每三個月就有大變化”
“每三個月就有一個大變化。”盧安達華僑華人協會暨盧安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尹晴日回憶起20多年前的深圳,仍記憶猶新,“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這座崛起的城市正是中國的縮影。”
1996年,大學畢業的尹晴日來到深圳從事手機生意。此時,深圳經濟特區已經建立了16年,整座城市充滿了蓬勃的活力,資金、技術、人才飛速聚集,無數年輕人在這裡尋找夢想。“深圳正在從一個小漁村向國際化大都市轉變,市容市貌日新月異,與中國內地城市完全不同。”尹晴日説。
在這座年輕的城市裏,尹晴日度過了事業發展的第一個10年。2006年的一次商務考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006年9月,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組織了一批企業家到非洲的埃及、肯亞和盧安達進行商業考察。尹晴日就在其中。當時,盧安達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手機在當地的普及率很低。他敏銳地發現了商機。
作為一個“行動派”,尹晴日迅速開始籌劃。他聯絡盧安達的資訊産業部、移動運營商MTN及部分手機經銷商,進行了前期的市場調研。2007年,尹晴日投資成立“ALINK技術”公司,是南撒哈拉地區首家手機組裝廠。
從中國南方的經濟特區深圳到位於南撒哈拉沙漠的東非國家盧安達,尹晴日的事業開啟了第二個10年。“當時年輕啊,一衝動就來了。”尹晴日笑著説。
2007年,尹晴日的公司聯合深圳一家合作企業,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盧安達語手機。該手機物美價廉,一上市就受到熱捧。在2008年8月的盧安達基加利國際博覽會上,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梅親自來到尹晴日公司的展臺參觀。
這臺帶著中國技術和創新氣息的手機在盧安達備受讚譽。在2008年的基加利國際博覽會上,“ALINK技術”公司榮獲IT領域第二名,僅次於盧安達電信。2009年,公司又在盧安達首屆IT大會上榮獲最具出口潛力獎。
2015年,尹晴日牽頭舉辦了首屆東非中國經貿論壇基加利峰會,為中非企業經貿合作牽線搭橋,並直接促成了盧安達WestHill咖啡與中國蘇州一家食品公司的合作。
“我是從深圳起家的。改革開放40年帶給中國和中非關係的變化是巨大的。”尹晴日讚嘆道,“今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到盧安達考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