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北京前門西大街,老舍茶館開張。它的前身是由20多名知青於1979年創辦的青年茶社,路邊叫賣2分錢一碗的大碗茶。它也是改革開放後京城開辦的頭一家新式茶館。 張風 攝
1988年7月2日,北京,亞運村專場人才招聘會舉辦。 張風 攝
1993年2月7日晚報3版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市場經濟大潮席捲中國。當時,國務院修改和廢止了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大批體制內人員創業經商,掀起了“下海”的風潮。據人社部統計,1992年辭職下海者超過12萬人,不辭職卻投身商海(停薪留職、兼職)的人超過1000萬人。
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創客”成為熱詞。
從老一輩人“畢業包分配”、“拿固定工資”的思維定勢中擺脫出來,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職業生涯有了更多選擇。從包分配到自主創業,思維轉換的背後,是我國市場經濟得到發展、大眾創新精神得以激活的新圖景。
講述人:王建中 身份:攝影器材店主
倒爺 雅寶路上的第一批“易貨者”
“莫斯科專列帶來了大批俄羅斯人,他們隨身帶著相機、手錶,在秀水街、雅寶路售賣,又買了羽絨服等輕工業品帶回去。”王建中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人來北京易貨的場景,仍記得當時秀水街上密密麻麻地擺滿了攤位,一直往北延伸到使館區。
在秀水街和雅寶路上,自然也有很多收購俄羅斯貨物的中國人,王建中就是其中的一員。因為住得離秀水街和雅寶路很近,王建中經常會撞到背著東西售賣的俄羅斯人,他就把貨物買下來,再通過別的渠道賣出去。
因為從小酷愛攝影,秀水街上的俄國相機自然成了王建中關注的重點。“每個機器再加價5塊、10塊賣出去。一天能掙10塊錢,一個月就是300塊啊,當時我們的工資才幾十塊錢。” 王建中回憶,當時來北京“易貨”的俄羅斯人很多,除了秀水街和雅寶路,他們還在日壇賓館、國泰飯店裏交易。
據王建仲介紹,這種貿易形式一直持續到1997年前後。在這期間,秀水街和雅寶路經歷了劇變。“從幾十個攤位發展到幾百個攤位,原本秀水街不足百米,後來那條街上東西南北都是做貿易的,延伸得很快。然而在貿易期間也出現了別的問題,例如交通混亂、換匯不規範等。2000年左右,秀水大廈拔地而起,把秀水街上的貿易漸漸規範了,雅寶路上的貿易也慢慢取消了。”
雖然“易貨”消失了,王建中在早年的相機交易中積累了很多經驗。1999年,他在五棵松器材城開了一家二手相機店。“五棵松器材城不止給我們提供了市場,也給我們開闢了減稅政策,讓我們覺得如魚得水。”如今,王建中的生意也越做越高端,他已經在網路平臺上進購世界各地的相機了。
講述人:劉迅 身份:外貿公司經理
下海 第一次見外商全靠肢體語言
1993年,端著“鐵飯碗”的中學教師劉迅“下海”了。回憶起“下海”的經過,他還能哼唱起上世紀90年代時的一首被廣為傳唱的歌曲《大國民》,歌詞是:“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國內掀起了“下海”熱潮。當時的劉迅想跳出體制,做點不一樣的事兒,所以也有了辭職“下海”的想法。
一次偶然,劉迅看到一家計程車公司在招聘安全經理,每月工資1000元,還給一輛拉達汽車開。從小酷愛汽車的他當下就決定,別的全不管,就去幹這個了。“下海”後的第一個月,劉迅就用攢下的錢去西單商場買了件900塊的大衣,那件大衣也被他當作人生轉折的一個標誌被保存到現在。
計程車公司的安全經理只是劉迅“下海”之路的起點,經過不斷的嘗試,他和朋友合夥創業幹起了外貿生意。“當時的大學畢業生挺少的,懂外語的就更少了,我覺得自己外語水準還行,跟外國人交流起來也比其他人有優勢。”然而創業之路不像劉迅一開始想的這麼容易,公司迎來的第一個客戶是西班牙人,因為客戶有口音,再加上劉迅當時的英語聽力水準不是太高,他和客戶一整天都沒有説話,全靠肢體動作交流。“當時挫敗感很強,但也得咬牙堅持。一點一點地學。”劉迅記下了白天和客戶打交道時聽不懂的英文發音,晚上回去抱著英語詞典查清楚,再背下來反覆讀,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2003年,劉迅在一次展會上結識了一些義大利廠家,在接觸中,慢慢地跟他們關係越來越好,開始做起了這些廠家的代理。經過五年的實踐打磨,他成立了公司,後來,公司的經營範圍也從北京擴展到全國。現在的劉迅是一家有130年曆史的義大利紗線廠在中國區的總代理。他説,從1993年下海到現在,雖然走過很多彎路,總的來説生意還是越來越順,很感謝當時那個時代氛圍賦予自己的勇氣,讓自己能跨出“下海”第一步。
講述人:唐文斌、印奇、楊沐 身份:創業者
創業 初涉人臉識別就拿下國際獎項
據《北京日報》報道,2018年11月12日,市委書記蔡奇到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調研走訪。他強調,民營企業在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關村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入開展服務企業大走訪,送上“服務包”,一對一為企業做好服務,為中關村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在蔡奇書記走訪的兩家企業中,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曠視)是一家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企業,它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是三位清華大學的畢業生。
三位創始人唐文斌、印奇、楊沐都是“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一天不編程就難受”的學霸,三人的創業之路是從實驗室裏開始。曠視負責人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公司的前20個人大部分是幾位創始人的清華學弟以及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選手,整個團隊聰明人聚集,公司成立不久就拿到了很多國際上的人臉識別相關比賽的冠軍,打響了名聲,由此也吸引到了李開復的關注。2012年時,李開復創辦的創業投資機構——創新工場為我們帶來了A輪融資。”
如今,走進曠視的辦公區域,各個辦公室的門禁都採用了人臉識別。工作人員走到公司門口,玻璃門自動打開,不需要任何配合,日常開關門都是靠“刷臉”,也能據此來接待公司訪客。這就是他們研發的考拉系統,它還被用於北京市甚至全國刷臉開門的無人便利店。
在展示大廳裏,一整面墻壁上佈滿了多個螢幕,它們從多個角度捕捉出入大廳的人員影像。“這是天眼系統,可以協助公安人員抓捕在逃嫌疑犯或者尋找丟失的老人小孩。僅2017年,它就協助公安系統找到了5000多人。”
從2011年成立公司時的3個人,到現在,曠視的員工接近2000人。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離不開政府的幫助與支援。“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人工智慧等10個高精尖産業指導意見的出臺,為我們企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更多的黑科技將繼續在曠視出現。
晚報留聲
1993年2月7日的北京晚報經濟版上,留下了兩條自謀出路的稿子,其一是《北京造紙一廠集體“下海”》,其二是《中關村“遊子”——電子一條街悄然興起一個群體》。稿子中寫道:“人們更深地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沒有公司依靠並不可恥,重要的是有一種工作的慾望,不放走身邊的每一個機會。”
創業概念興起之初,人們確實有著各種顧慮。自己有多少能力?本錢從哪來?隨著時間推移,自謀職業成為最普遍的選擇,創業、下海給社會帶來的財富,也逐漸打消了人們的顧慮。
整個社會的財富都在增長,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鼓勵創業政策的出臺,都給了創業者以勇氣。趁著年輕有夢想的時候去搏一把,勝利則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雙雙實現,即便失敗,也是人生寶貴經歷。從悅賓飯館到中關村,數不清的“遊子”,如今已是名人,他們用自己的故事鼓勵著更多人勇敢地邁出創業這一步。
欄目主持:張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