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嘉善前往上海的省際公交班次。 胡小麗 攝
(改革開放四十年·調研行)百舸爭流“善”為先 浙江嘉善借“海”揚帆遠航
中新網嘉興12月18日電(記者 胡小麗 胡哲斐)七年前,德國人阿福萊德·施羅瑟因無法習慣生活環境從原先的上海市變為浙江省嘉善縣,不惜每天花近4個小時兩地往返。
三年前,阿福萊德將家安在了嘉善,因為嘉善變得越來越像上海。如今,下班後的他不用急著驅車趕回上海,而是有了更多的時間遛狗、健身,數著當地的星巴克和3D影院一家家多起來,“能在上海享受到的體驗在嘉善慢慢都可以實現了。”
阿福萊德感知到的變化速度背後恰恰是嘉善接軌上海,擴大開放,融入長三角的速度。
嘉善縣地處浙江最北部,其東鄰上海青浦、金山兩區。如果拿一張長三角的地圖對折再對折,展開中心就是嘉善。良好的區位優勢,令嘉善成為了上海産業外溢的地區之一,浙江接軌上海的第一站。
自20世紀90年代,嘉善提出主動接軌上海以來,30餘年時間裏,兩地之間有形的路越鋪越多,而以産業合作、地緣文化為紐帶的無形橋梁則如毛細血管一般,密布在兩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直以來,嘉善與上海的聯繫可以用“13579”來表示,即:10%的嘉善人在上海工作、學習或生活;30%以上的工業産品為上海配套;50%的農産品供應上海;70%的遊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間接受上海影響而進入。
“20世紀80年代,來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師’開啟了兩地交流合作的歷史。”嘉善縣發展和改革局合作交流科科長鄒冀一介紹,這是一種民間的自發行為,主要為當時嘉善的一些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支援。
圖為:投資16億歐元的荷蘭新能源項目落戶嘉善。 嘉善宣傳部供圖 攝
而後,嘉善又與上海“浦東開發”迎面相遇,在滬杭鐵路復線及滬杭高速公路的依次開通下,嘉善開始利用上海國際平臺,招商引資、承接上海外溢産業,形成了初步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
格林策巴赫機械(嘉善)有限公司就是上海産業外溢的“見證者”之一。1997年,德資企業格林策巴赫在上海設立銷售代表處,並於2006年在上海自建工廠開始生産設備。然而,隨著上海國際地位的提高,當地土地、用人成本“水漲船高”。
“為了降低企業生産成本,我們把目光投向了上海周邊城市群,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嘉善成了首選城市。”該公司副總經理尚成説,自2008年在嘉善註冊成立以來,目前公司的製造生産已全部遷入嘉善,上海只保留了財務和銷售。
隨著接軌上海步伐的不斷加速,類似格林策巴赫的企業還在源源不斷地涌入嘉善。“嘉善先後抓住了浦東開發、上海世博會召開和滬杭高鐵開通等機遇,深入實施接軌上海戰略,為嘉善的産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鄒冀一説。
承接上海的溢出效應,不僅在産業,還在於高端人才。
不久前,精通企業管理的周成林“牽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張亞非,決定投身新材料的研究、應用並産業化。二人在考察上海周邊地區一圈後,尚拿不定主意落“子”何處,直到一次偶然,“我們在嘉善高鐵站旁看到‘上海人才創業園’,心中陡然生出一種親近感,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決定落戶嘉善。”周成林回憶道。
圖為:浙江中荷(嘉善)産業合作園。 嘉善宣傳部供圖 攝
面對上海這座人才“富礦”,嘉善通過搭建各類創新平臺吸引高端人才帶著項目進駐嘉善,以上海人才産業園為核心的嘉善高鐵新城便是其一。此外,歸谷智造小鎮、科創中心、“雲谷”空間也成了諸多人才的首選,在“周成林”們眼裏,嘉善的空間充足,政策實在,政府服務高效,綜合成本遠低於上海,是個“靠譜”的選擇。
隨著産業、人才的進入,嘉善也在牢牢把握上海大都市圈建設機遇,立足兩地民生共用,放大滬善同城效應。謀劃城際軌道、打通斷頭路、開通省際公交班次,讓“20分鍾醫療圈”“20分鐘養老服務圈”等便民服務正一一走入大眾生活。
由嘉善姚莊丁柵開往上海青浦蒸淀的329路公交車於今年11月正式開通。開通當日,姚莊鎮宣傳文化員張偉娟便趁鮮體驗了一把。
據張偉娟介紹,姚莊的文化禮堂滬劇演出場場爆滿。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她需要經常往上海跑,請上海的劇團來演出,“有了329路公交車,交流方便多了。市民卡只需1元,二十幾分鐘便能抵達終點站。”
民生無小事,特別是醫療。如今,嘉善掛號看上海專家門診、嘉善醫保卡上海刷卡結算……醫療資源的互聯共用,讓嘉善人去上海看病幾乎“零”距離。
從産業融合到民生共用,嘉善於澎湃的改革浪潮中,順勢而為,借“海”揚帆,駛向了幸福生活的港灣,也駛入了更寬廣的天地。
眼下,嘉善以上海為窗口,正在拓寬自己的“國際朋友圈”。
計劃投資16億歐元的荷蘭新能源項目宣佈落戶浙江中荷(嘉善)産業合作園,越發開放包容的營商與生活環境還吸引了喜力釀酒、洋漢機械、樂雷光電、艾西複合材料等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入駐……嘉善開放的步伐越邁越矯健。
“嘉善不靠海,但我們要依託上海這個最大的‘海’揚帆遠航。”嘉善縣委書記許晴所期待的正慢慢照進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