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張芳曼

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藝術創造,把電影的獨特藝術形式同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有機結合起來,讓電影鏡頭聚焦偉大時代,記錄偉大實踐,關注人民的奮鬥創業,寫好拍好中國故事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電影銳意進取、砥礪前行、繁榮發展、成績卓著的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電影迎來了“黃金機遇期”,創作活力持續迸發,市場規模迅速擴大,電影生産力空前提高,呈現健康發展、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堅持黨的領導

服務工作大局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對電影工作高度重視,給予堅強領導和極大關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電影工作更是倍加關懷、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怎樣發展中國電影,創作什麼樣的電影作品,培養什麼樣的電影工作者等方向性、戰略性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代中國電影指明瞭前進方向。

電影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電影工作的指示要求,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自覺將電影工作置於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重大決策部署之中,置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宏偉目標之中,發揮好電影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功能,堅守電影工作的文藝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團結凝聚人民提供精神力量。

40年來,電影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重大時間節點,組織創作了一大批優秀影片。比如,慶祝新中國生日的重點影片《開國大典》《建國大業》,慶祝黨的生日的重點影片《開天闢地》《建黨偉業》,慶祝人民軍隊生日的重點影片《八月一日》《建軍大業》;再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重點影片《太行山上》《百團大戰》,迎接黨的十八大重點影片《忠誠與背叛》《西藏天空》,迎接黨的十九大重點影片《十八洞村》《戰狼Ⅱ》等,這些影片圍繞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反映黨、國家和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激發起廣大群眾的愛黨、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為更好加強黨對電影工作的全面領導,更好發揮電影在宣傳思想和文化娛樂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發展和繁榮電影事業,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調整和完善電影管理體制,由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電影工作。這是加強黨對電影工作全面領導的戰略安排,是推動中國電影持續繁榮、更好發展的重大舉措,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電影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我們要深刻領會這次機構改革的重大意義,切實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電影工作的方方面面,覆蓋到電影領域的各個環節,把好方向、定好規劃、做好保障、抓好落實,以更加飽滿的工作幹勁,推動中國電影走進新時代、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打造精品力作

電影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藝術創造,把電影的獨特藝術形式同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有機結合起來,讓電影鏡頭聚焦偉大時代,記錄偉大實踐,關注人民的奮鬥創業,寫好拍好中國故事。

多年來,電影界積極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積極組織創作采風、走訪基層體驗生活等活動。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以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活動煥發了新生機、賦予了新內涵,廣大電影工作者走進工廠農村,深入扶貧一線,親身體驗人民生活,從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為現實題材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生活基礎。文藝工作者來自於人民、服務於人民的好傳統好作風得以傳承和發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電影工作的根本立足點,努力推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電影,讓觀眾通過看電影增強幸福感、獲得感,增強對國家和生活的熱愛。這些年來,電影界在堅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國際經驗,不斷探索創新,逐步形成了多樣化、多類型、多品種的創作格局,一大批優秀影片受到觀眾喜愛,産生了重要影響。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喜盈門》《人生》《黃土地》等,深化了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傳遞了時代呼聲;90年代的《大決戰》《周恩來》《焦裕祿》《鳳凰琴》《橫空出世》《生死抉擇》等,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上進一步探索創新;新世紀前10年創作的《鄧小平》《太行山上》《雲水謠》《驚濤駭浪》《英雄》等,在推動主旋律創作提質升級的基礎上,形成多樣化創作格局,開啟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在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上取得巨大突破,比如《戰狼》系列和《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建軍大業》《百團大戰》等影片創新了主旋律電影的表達方式,獲得觀眾熱烈好評,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十八洞村》《中國合夥人》《滾蛋吧!腫瘤君》《鄉村裏的中國》等現實題材影片,緊扣時代主題和經濟社會發展脈搏,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贏得廣泛關注;《狼圖騰》《美人魚》《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影片,則體現齣電影工業水準的突飛猛進和創作製作的工匠精神,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精彩的觀影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産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新時代電影工作必須把出好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把提高電影品質作為生命線,加強創作的規劃引導。未來幾年,大事多、喜事多,2019年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2021年將迎來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2022年我們將喜迎黨的二十大。要結合這些重大時間節點,策劃推出一批重點作品,反映黨和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偉大歷程與輝煌成就,展現人民群眾奮鬥創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我們要緊緊團結凝聚廣大創作人員,加強引導扶持,做好服務保障,推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動電影創作從“高原”向“高峰”攀登。

以改革為動力

做大做強電影産業

文化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按照黨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電影界果斷打破國有電影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引導民營資本有序進入製片領域,推動以院線制為主的發行放映體制改革,把競爭機制引入電影産業領域,由此帶來了電影生産力的極大解放,推動了電影産業的整體繁榮。

2002年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電影産業快速發展,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僅次於北美地區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成為世界電影舞臺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電影年産量由改革開放初期的不足50部增長到近年來的800部左右,位居世界前三。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559.11億元,比2012年增長227.48%;2017年城市影院觀影人次為16.2億,比2012年增長247.64%,創造了世界電影市場的增長奇跡。2012年我國電影總票房為北美的25%,是第三大市場(日本)的1.125倍;2017年則達到北美市場的77.41%,是日本市場的4倍。中國已經成為拉動全球電影市場穩定增長的主引擎。在放映領域,我國城市影院數量已超過1萬家,銀幕數已達5.9萬塊,相當於2012年底的4.5倍,其中3D銀幕數佔比達89%,電影銀幕數穩居世界首位。

電影工業體系不斷升級,基礎設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以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橫店影視産業實驗區、青島東方影都等為代表的影視製作基地,為高科技電影製作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巨幕、中影光峰鐳射放映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産品和服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以“網際網路+”為顯著特徵的創新力量加快融入電影産業,實現深度融合,催生了豐富多樣的新業態,網路售票和線上選座服務全球領先,為中國電影産業結構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電影公共服務不斷邁向更高水準。2015年我國實現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目前縣級城市影院銀幕數已達21677塊,佔銀幕總數的36.74%,放映服務輻射基層能力更強,市場結構佈局更加合理。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有效解放了廣大農村群眾看電影難的問題。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院線233條,放映隊約5萬支。近年來全國農村年均放映電影約800萬場,電影公共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水準顯著提升。

市場主體格局更加多元。傳統國有電影企業通過集團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正在重新煥發創作生産動能。特別是中影、上影等國有龍頭企業成功上市,企業的經營實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影響力顯著增強,在行業中的領軍作用更加突出。一批具有可持續創作能力的民營電影公司,已逐步樹立起知名品牌,並開始向全産業鏈拓展。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小公司和小微企業應運而生,為電影創作和産業發展增添了活力。

電影政策扶持和法制保障不斷完善。中宣部會同多個部門牽頭制訂和推出了電影專項資金、影院建設差別化用地、稅收優惠、金融支援等多項扶持政策,對電影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1996年《電影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標誌著電影管理法制化的重要進步。2017年3月1日《電影産業促進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文化立法領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座里程碑,對於促進電影産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以人才為支撐

夯實發展根基

改革開放40年來,幾代電影工作者接力奮進,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名導演、名編劇、名演員、名製片人以及電影創作生産各環節的優秀人才,從老一輩電影藝術家、中青年骨幹力量到被稱為“中國電影新力量”的青年創作人才,廣大電影工作者順應時代需要,積極投身藝術實踐,用智慧、才華和心血向廣大觀眾奉獻了豐富多樣的精神食糧。尤其是近些年來,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的“文化名家”“四個一批”等重點人才培養計劃的帶動下,一批電影工作者被確定為“文化名家”,納入“四個一批”人才,為他們成長髮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有關部門通過青年劇作扶持計劃、電影導演“青蔥計劃”、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等多種方式,打破體制機制界限,延伸聯繫手臂,擴大人才培養支援的覆蓋面,為青年電影創作人才搭建舞臺、提供服務,産生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較高專業素養的核心創作團隊,新一代青年電影人已經逐漸挑起電影創作生産的重擔。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當前,中國電影正處在“由大向強”跨越的重要歷史節點,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電影強國首先是電影人才強國的意識,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培養機制,提高學養素養,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培養德藝雙馨的電影人才隊伍。

要按照“德藝雙馨德為先”的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教育,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教育,引導電影工作者更加自覺追求崇高價值、加強道德修養,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真誠的藝術態度、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做先進文化的建設者、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要加強對具有專業素養、專業技能、專業精神的各類人才培養,提倡和弘揚“戲比天大”的優良傳統,以工匠精神對待每一個細節、每一處場景、每一句臺詞,精益求精、精雕細刻、精心研磨,追求電影創作更高的藝術境界。伴隨著國家日益強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電影人中必將涌現出更多國際級的電影大師、世界級的電影藝術家。

以開放促合作

打造國家文化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藝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電影作為廣受各國人民喜愛的文藝形式,常被稱為國家名片、“鐵盒子裏的大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從封閉到開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成為展示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電影産業的迅猛發展,中國電影的海外關注度也日益提高,中國電影走出去呈現出新的亮點和特徵。一是在服務外交和外宣工作大局上有新突破,利用“一帶一路”“金磚”“上合”等外交和多邊平臺,著力在海外打造中國電影節品牌,利用北京、上海、絲綢之路等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吸引各國電影人來華交流,充分發揮電影在人文交流互鑒方面的特殊作用。二是在推動中國電影進入國際市場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比如通過“中國電影·普天同映”海外發行行銷平臺,已初步構建了涵蓋五大洲近70個國家、190多個城市的電影推廣發行渠道,為構建海外電影發行網路和平臺奠定了初步基礎。三是通過中外合拍電影模式加強製片合作,促進文化交流。目前已同21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支援和促進電影製片公司進行合作拍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實踐證明,經過市場競爭,國外影片並沒有把國産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國産影片提高品質和水準,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了,具有了更強的競爭力。自2013年以來國産電影市場份額始終保持在50%以上,確保了國産電影佔據市場主體地位。中國電影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把更加豐富多樣的世界各國優秀電影引進來,不斷滿足觀眾需求。同時,要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電影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中國電影打造成真正的“國家名片”,講好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勤勞友善的形象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到世界,讓外國觀眾從電影中更加了解全面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作者為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國家電影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