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桌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各國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無論前途是晴是雨,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選擇。”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30日,在南半球充滿希望的陽春時節,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一階段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四個堅持”的合作倡議,為全球經濟治理指明方向,向世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攜手世界、共謀發展的魄力與擔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這一基本判斷,打開國門搞建設,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與各國一道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不斷邁進。
科學判斷時代主題,調整對外政策,開放國門接觸世界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主題是:“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會議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篇章,從此,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東西方冷戰接近尾聲,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發展。1985年3月,鄧小平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談道:“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説發展問題。”鄧小平認為“世界大戰並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重要論斷,為我國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調整對外政策提供了直接依據。
在此時期,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方針,改善和發展同各主要大國的關係。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兩國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穩步發展;逐步緩和同蘇聯的關係;同日本、西歐及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有了長足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世界進入新舊格局交替時期。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為一股強有力的、無處不在的趨勢,強化了各國間相互依存和互動關係。
面對國際形勢,我國提出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黨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外交思想,外交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1998年,中國與歐盟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與日本建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在與印尼復交、與新加坡和汶萊建交、與越南和寮國關係正常化後,和東盟確定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營造了有利的周邊環境。我國同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等發展中國家組織加強了聯繫和協調。
這些外交成果,為我國集中精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駛入與世界融合發展快車道
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大會主席手起槌落,宣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獲得通過。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對外開放事業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國際形勢處於深刻演變之中。黨中央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我國對外工作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中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全面深入快速發展;中美同意全面推進21世紀建設性合作關係;我國同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親如兄弟,共敘友情。2006年11月5日,隆重熱烈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下帷幕。這在當時,是新中國外交史上主辦的規模最大、領導人出席最多的國際會議。正如一位衣索比亞記者所説:“中國領導人提出了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就是一個建立和諧世界的歷史性的會議!”
中國開始駛入與世界融合的快車道。同印度、印尼等國建立不同形式的戰略夥伴關係,同哈薩克等國簽訂友好合作條約。同巴西、南非、墨西哥等發展中大國的協調與合作進一步加強……
全面開展外交活動,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日益緊密。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締結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我國作為首個非東盟國家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東盟—中國(10+1)、東盟—中日韓(10+3)合作成果顯著。大力推動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區合作,到2010年,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在建自貿區有12個。主辦“文化年”、“文化節”等對外文化活動,建立“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我國和平、民主、文明、進步的國家形象進一步樹立。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所到之處,不僅帶去道路、橋梁、資金和企業,還帶去學校、醫院、劇院和體育館,讓當地民眾的生活更加便利、多彩;中國是促進南南合作的主要力量,是全球4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的最大投資者,向國際社會展示出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譜寫新篇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精彩的主旨演講贏得來自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者經久不息的掌聲。習近平主席宣佈,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讓世界為之振奮。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但強權政治、保護主義也暗流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多重角度深入思考“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根本問題。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就向世界明確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
2015年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5點重要倡議,形成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佈局和總路徑,為國際關係發展帶來新氣象。
5年多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不斷充盈完善、生根發芽,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鮮明旗幟,已寫入聯合國決議、安理會決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顯示出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共建“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5年間,從願景到現實,“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目前,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援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之關聯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已先後5次擴容,成員總數增至86個。
從搭建“一帶一路”合作平臺,到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從推進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機制建設,到促進G20貿易投資合作,習近平主席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擘畫與推動,在世界各地贏得越來越多的認同,拓展了越來越大的“朋友圈”:中國目前已是13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一幅中國與世界命運與共、心願相通的壯麗圖景,正展現在人們眼前。
40年來,中國以天下為公的信念深耕合作,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面向未來,中國將以更負責的精神、更開放包容的胸襟,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本報記者 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