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 題:生於一九七八:他們的故事見證時代變遷
作者:楊雨奇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時代的激流,深刻影響著國人的生活軌跡。生於1978年,那些與改革開放同齡的人們,他們成長在變革的浪潮中,他們的故事映射著這個大時代的變遷。
車金華滿周歲照。 受訪者供圖
車金華,生於1978年5月,山東威海人
“高考是我人生的里程碑”
生於1978年5月的車金華,是與改革開放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當提及前半生最值得回味的事情,車金華説是自己的高考經歷。
1997年,19歲的車金華走進了高考考場。這名出生在山東威海小鄉村的小夥子,最終順利考入了武警技術學院(現武警工程大學),成為村裏同齡人中,唯一的一名大學生。
在車金華出生的那一年,恢復高考後首批大學生迎來自己的大學時代。40年間,中國的高等教育為這個國家的發展輸送著一批又一批建設者,讓無數人成就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據車金華回憶1997年的高考,車金華形容當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他所在班級的46人中,考上國家線的只有7人。而只有上了國家線,才有資格填報大學。
“在那個年代,能讀中專已是很多人的夢想。”車金華説。為了圓自己的大學夢,車金華在高三學得很努力:“那時沒有補習班,就借高年級學生做過的題再做。”
車金華個人照 受訪者供圖
考上大學的車金華成了全家的驕傲。至今,車金華依然是村裏老人們口中的天之驕子,鼓勵著後輩們向他學習。
帶著期望,車金華從家鄉啟程。上學的路,一走就是一天一夜:從威海坐大巴到煙臺,再從煙臺上火車,坐上一整夜到達西安。
由於路途遙遠,車金華只能在寒暑假回家。平日裏,他與家人保持著每週一封信的聯繫,隔三差五,還能在學校的公用電話亭,給父母打個電話。
大學畢業後,車金華進入部隊做起了副連長。2007年後,他調入北京任職某政府部門。回望自己來時的路,車金華説:“高考是我人生的里程碑,讓我有機會走出去,在更高的平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40年前,1978年,中國高等教育的在學總規模僅有86.7萬人。而到了2016年,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就達到了3699萬人,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20%,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對於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説,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已不是“千軍萬馬獨木橋”。
付愛琳在長城留影 受訪者供圖
付愛琳 生於1978.7,河北承德人
“我的家從縣城搬到了北京”
出生在1978年7月的付愛琳,老家在河北承德興隆縣。18歲時,付愛琳為自己做了個決定——離開農村,闖蕩北京。
1996年,18歲的付愛琳無緣大學。父親為她在村鎮裏尋了辦事文員的工作,工資每月180元。
對於父親的安排,付愛琳並不滿意:“一個月180塊,咋活?”於是,她下定決心,去大城市闖闖。和父母商議後,她決定前往北京,坐了5小時的綠皮火車後來到順義,投奔了在這裡開工廠的叔叔。
和付愛琳一樣走出農村,走進城市的人不在少數。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壁壘逐漸破除,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 40年裏,中國的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人增長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7個。
付愛琳沒有埋沒在這場浪潮之中。自1996年入京,她便進入當地一家精密儀器加工廠工作,這一幹就是20多年。
剛到北京時期的付愛琳 受訪者供圖
如今,付愛琳已為人妻母,一家三口在順義置辦了房産,兒子也在北京讀了初中。雖然自己依舊沒有北京戶口,但在付愛琳心裏,北京已經是自己的故鄉。
在這裡,付愛琳見證了北京的變遷,城市裏高樓林立,地鐵線縱橫交錯,道路變得越來越擁堵,外來打工者越來越密集……
定居於此的她,現今只在逢年過節才會回到河北老家。但老家早已不是昔日景象:“高樓大廈、生活便利、高速高鐵,再加上如今發達的通訊,這些讓家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但付愛琳往外闖蕩的事跡卻還在家鄉被當成故事講述著,老一輩人總會告誡年輕人,要像付愛琳一樣,長大了去大城市安家立業。
段鴻偉2017年在外旅行 受訪者供圖
段鴻偉 生於1978.12,河南安陽人
“改革開放成就了我下海創業”
1978年出生在河南安陽的段鴻偉,如今已是兩家公司的老闆。但當初辭職創業的決定,卻讓段鴻偉整整猶豫了一年。
1997年,19歲的段鴻偉中專畢業,趕上畢業包分配的末班車,這個從河南安陽農村走出來的小夥子,迎著老家人羨慕的眼光,進入了當地某國企工作。
單位體面光鮮,薪水足夠養家,壓力不算太大……。這份差事被很多人看作是“鐵飯碗”。段鴻偉從文員起步,6年時間,他做到了辦公室主任。
2005年,27歲的段鴻偉走在了人生十字路口:應該繼續留在單位,還是選一條新路去體驗?
這條段鴻偉想去體驗的新路,是下海創業。想法誕生於兒子呱呱墜地的2004年,面對肩上日益沉重的家庭負擔,段鴻偉猶豫,要不要放棄現在的安穩,鼓起勇氣去外面闖蕩一番?
終於,在考慮一年後,段鴻偉在2005年下定決心,下海創業。
“下海”,是伴隨改革開放誕生的新詞。自1978年後,中國的市場經濟逐步走向繁榮,自由空間不斷擴大,個體經濟日益受到重視,辭職創業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段鴻偉在這樣的時代大潮下,也選擇了辭去工作,拉著幾個合夥人,幹起了自己的公司。
如今,十三年過去,段鴻偉從運輸行業起步,到現在産業已延伸到了農藥和童裝市場。
回想起自己2005年的決定,段鴻偉説自己並不後悔,在他看來,今日的成就不僅來自自身的奮鬥,更離不開國家政策上的扶持。
“如果不是生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可能連農村都走不出去,更別談出來單幹了。”段鴻偉説。
青年時代的喬秀全 受訪者供圖
喬秀全 生於1978.6,山西呂梁人
“我與網際網路一同成長起來”
出生於1978年6月的喬秀全,現為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服務基礎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但若退回去二十年,喬秀全甚至不知電腦為何物。
生在山西農村的他,第一次見到電腦是1993年。用他的話説,這在當時已非常超前。1993年,喬秀全在當地汾陽師範學校念高中,學的便是電腦專業。
在學校機房裏,他第一次見到了電腦:“配的是386型號的電腦,我們只有每週去機房才能見到,而且進去還得穿鞋套。”
三年後,喬秀全于1996年進入陜西師範大學念本科,主修數學與電腦教育專業。也是在這一年,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網際網路。
1994年4月20日,中國一根64K頻寬的國際專線接通,這標誌這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開啟。
喬秀全讀本科的4年,也是中國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間。自1994年到2000年,網際網路開始飛入百姓家,bbs論壇開始出現、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到喬秀全2000年本科畢業,第16屆世界電腦大會已經在北京舉行,截至這一年,中國上網的電腦已有約892萬台,上網用戶數也達到了2250萬。
2001年,喬秀全進入北京郵電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他有了學校分配的私人臺式電腦。他在電腦上給自己申請了QQ號,並用存了一年的生活費,買了人生第一部手機。
喬秀全在北京郵電大學讀博 受訪者供圖
三年後,喬秀全讀博,臺式電腦升級成筆記型電腦。當他第一次將筆記型電腦拿回家時,親朋們都圍了上來,“大家湊在一起看這個新玩意兒,感到非常新奇。”
如今,無論是手機、電腦還是網際網路,在中國已變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須,即便是喬秀全10歲的兒子,也已經能很熟練地操作電腦和平板。
在喬秀全看來:這些東西已成為社會資訊化運轉的基礎,為人們日常生活和高效工作提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