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金昌

  胡福明

  韋煥能

  謝高華

  秦振華

  厲以寧

  王家福

  禹國剛

  孫家棟

  郎平

  嚴金昌:

小崗村站在了新起點

人物小傳: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手印,拉開我國農村改革序幕。嚴金昌是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之一。

40年前,我們小崗村沒得吃沒得喝,幹一天活只能換一毛幾分錢。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讓小崗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現在“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上小洋樓”。

我家裏有7個孩子,以前糧食不夠吃,到處逃荒要飯。“大包乾”後第一年,莊稼大豐收,幹一年夠吃5年。現在,孩子們有的開飯店、辦農家樂,有的開商店,日子過得都不錯,這在當年根本不敢想像。我和兒子一起打理著農家樂,年收入能到十幾萬元。

改革開放40週年,新時代的小崗村站在了新起點,那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目前,我們小崗村正在搞土地流轉整治、發展現代農業,把小塊田變成大塊田,低産田變成高産田,通過機械化減輕勞動負擔。改革永遠在路上,相信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小崗村的明天會更美好。

(本報記者 韓俊傑 徐 靖整理)

胡福明: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人物小傳:1978年5月11日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掀起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解放思想的序幕。胡福明是文章主要起草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時代的産物。那時,我們黨面臨全面撥亂反正的任務,卻受到“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嚴重阻礙。我當時是南京大學政治係副主任、黨總支委員,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我有責任有義務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擺出來,反對“兩個凡是”,從理論上正本清源。

作為主要起草人,我沒想到文章發表後産生了很大反響。在鄧小平同志的支援下,全國範圍內開啟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不僅推動了全面撥亂反正,還進一步引發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的思考,開啟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40年的實踐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當前,我們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舉措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本報記者 江 琳整理)

韋煥能:

村民自治創造幸福生活

人物小傳:1980年,他組織廣西屏南鄉果作屯村民,選舉産生我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為建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了重要探索。

改革開放剛開始,分田到了戶,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生産隊架空了,治安亂了起來。為此,我組織召開黨員幹部和村民代表會,提出建立新的管理組織和選舉村領導班子的想法,大家紛紛同意。

當時有人提議:“城裏人叫居民,村裏的人不就是村民嗎?我們就叫村民委員會吧!”經過合議,與會的代表作出一項決定:通過群眾選舉成立“村委會”。

全村143戶群眾代表簽名蓋章並按手印,投下莊重一票,揭開了中國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歷史序幕。經過投票選舉,我當選第一任村委會主任,並通過了“村規民約”,合寨村也由此成為“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

(本報記者 劉華新 龐革平整理)

謝高華:

政策對頭催生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

人物小傳:原義烏縣委書記,他提出“四個允許”的政策,催生了義烏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我在擔任義烏縣委書記期間,為了找到義烏的發展出路,搞了4個多月的調研,終於得出一個結論:義烏只能通過小商品市場發展經濟。為此,我決定給路邊攤開綠燈,首創“興商建縣”發展戰略,在全國最先試行了“定額包乾計稅”辦法。

那時,很多政策都是新出的,有些人不太敢執行。但我認為,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帶領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如果農民通過售賣小商品能吃飽飯、富起來,那就符合黨中央的精神,就不違法。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一系列的舉措終於催生了義烏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這是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成果,也是共産黨帶領大家實幹出來的結果。

(本報記者 方 敏整理)

秦振華:

張家港精神值得發揚光大

人物小傳:張家港市委原書記,他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動張家港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創下了28個“全國第一”,形成“張家港經驗”和“張家港精神”。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我在這一年擔任張家港市委書記。上任之初,首先面對的是張家港市薄弱的經濟基礎,所以我們提出“三超一爭”,即“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建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我和全體班子帶領張家港市民在昔日的窮沙灘上艱苦創業,修建全國縣級市第一條高等級的張楊公路,興建全國第一個內河港型國家級保稅區,創下了28個“全國第一”。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落戶張家港,60多家民營企業茁壯成長。

40年來,張家港市實現“農村城市化,城市現代化,港口國際化,城鄉一體化”,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個成功樣本。張家港的非凡變遷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正確,充分證明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的偉大力量。在探索實踐和拼搏進取中磨礪産生的“張家港精神”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報記者 張 賀整理)

厲以寧:

分開處理股市波動和商品市場波動

人物小傳: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參與推動國有企業産權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

進入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讓全國上下都感到新的改革已經開始,就看改革者如何汲取經驗,抑制價格暴漲。

當時我提出,要破除現有法律、法規、條例、制度等束縛,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現象。把股市波動和商品市場的波動分開處理,即一方面避免股市的人為波動影響到商品市場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商品市場上的波動不至於影響股市的漲跌。實踐表明,20世紀90年代的股市或商品市場大體是平穩的,這是經濟學界都高興的事情。

進一步考察,20世紀90年代基本把股市波動和商品市場的價格波動分開後,要維持股市的基本穩定或要維持商品市場的基本穩定是可以做到的。此外還需牢記,謠言來得快去得慢,無論是商品市場上的謠言還是股市上的謠言,都要及時採取措施辟謠,讓謠言無立身之地。

(本報記者 楊 昊整理)

王家福:

讓立法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人物小傳:參與民法通則、公司法、物權法等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和制定工作,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構想。

改革開放40年,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在立法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並不斷完善。立法是為國家建制立規的根本大事,建成一個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人民意願與根本利益,反映先進生産力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合乎時代精神的完備而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提供法律支援與保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堅實基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保障。

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有不少艱難工作要做。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開拓進取,加倍努力,讓立法與改革同步伐,與開放同頻率,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現代化偉業的全面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和提供切實保障。

(本報記者 徐 雋整理)

禹國剛:

沒有資本市場就沒有深圳的今天

人物小傳:深圳證券交易所原副總經理,1988年負責籌建深圳證券交易所,牽頭擬訂《深圳證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奠定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制度基礎。

深圳從40年前的邊陲小鎮一躍成為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這不僅是中國的奇跡,也是世界的奇跡,而資本市場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説,沒有深圳資本市場,就沒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創建和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産物。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成立資本市場領導小組,我任專家小組組長,負責籌建深圳證券交易所,學習借鑒境外證券市場法律法規和業務規則,牽頭擬訂《深圳證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這期間,我花費半年時間翻譯了200多萬字的外文資料,打造了中國第一部證交所“藍皮書”——《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彙編》。

深交所從1990年12月1日率先開始集中交易,標誌著新中國從此有了資本市場。深交所由小到大、跨越式趕超世界一流水準的發展歷程,證明了深圳經濟特區開拓者們敢闖敢試、勇於突破的精神,證明了改革開放道路的正確性。

(本報記者 程 龍整理)

孫家棟:

一輩子造中國“星”

人物小傳: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擔任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和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我是一名有著62年黨齡的黨員,也是一名堅守航太戰線60年的老兵。改革開放40年來,我目睹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航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人造衛星、載人航太、繞月探測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堅信,有黨的正確領導,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一定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嶄新業績!

曾有一位愛國華僑流著熱淚對我們説:“中國衛星能打多高,華人在國際上頭就能抬多高。”我從事航太工作60年,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也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我深切體會到,幹航太,就要有一顆對黨無限忠誠、對祖國和人民無限熱愛的拳拳之心!

我今年89歲,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但我認為自己僅是千千萬萬航太人中的普通一員。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造一輩子中國“星”,這也是我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

(本報記者 張 爍整理)

郎平:

奮鬥是女排精神的魂

人物小傳: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主力隊員,和隊友一起實現“五連冠”,塑造了團結奮鬥、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兩次在中國女排最困難時期出任主教練,帶領中國女排重上巔峰。

1981年,我們第一次代表祖國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女排精神”成了改革開放之初牢牢紮根國人心中的精神動力。

1995年,我帶著從國外學習的成果回國執教中國女排,希望通過改革創新為中國女排注入活力。2016年,年輕一代的中國女排在裏約奧運會逆境奮起,再奪金牌,“女排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強國之路上得以延續和傳承。

其實,“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永不放棄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那種堅韌、頑強、執著,正是“女排精神”的魂。

中國女排承載著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改革開放之初,頑強拼搏、團結奮鬥、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女排精神”激勵著中國人努力奮鬥,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30多年來,中國女排收穫過成功與榮耀,也經歷了不少挫折和磨難,但女排精神歷久彌新,成為改革浪潮中激勵人們奮勇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在新時代煥發著新的光彩。

(本報記者 楊 昊整理)

圖片説明:

圖①:小崗村村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手印(後補拍)。

圖②:胡福明早年在南京大學給學生講課。

圖③:韋煥能(右二)與村民們聊天。

圖④:謝高華(中)在田頭開會。

圖⑤:秦振華(左一)與同事們在工作現場。

圖⑥:王家福(前排右)在人大會議現場。

圖⑦:1992年7月26日,禹國剛在深交所交易大廳。

圖⑧:青年時期的孫家棟正在工作。

圖⑨:厲以寧在十四屆西博會工商經濟論壇上演講。

圖⑩:1982年7月,北京,郎平(右二)在訓練之餘與隊友親切交談。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資料圖片

版式設計: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