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風雲錄)溫元凱再談“中國大趨勢”:改革的核心是創造財富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溫元凱再談“中國大趨勢”:改革的核心是創造財富
作者 吳慶才 孫翔
1984年出版的《中國的大趨勢》一經問世,便激起千重浪,對當時的中國改革思潮形成了極大的影響。當年即登上全國暢銷書榜第二位。位列首位的是《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書作者溫元凱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再談“中國大趨勢”,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趨勢,就是創造財富,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十年改革的核心是創造財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溫元凱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可謂名噪一時,作過幾百場系列報告,談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新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報告內容被編輯為《中國的大趨勢》出版之後,風靡一時。
溫元凱也逐漸成了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演説家。1988年被評為中國改革十大風雲人物之一。
溫元凱很自豪,這本書與同時期的《走向未來》叢書,一起成為改革開放的精神推動力。
“四十年改革的核心就是創造財富。”溫元凱認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仍要繼續動員更多的人來創造財富,這樣老百姓才有好日子。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溫元凱認為“這是抓住了牛鼻子,更加美好生活這種需求現在供應不足”。
建言恢復高考 鄧小平採納了“四分之三”
1977年夏天,溫元凱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助教參加科教工作座談會,是最年輕的與會者。會上,他與其他與會者建議恢復高考,溫元凱提出十六字方針:“自願報考,領導批准,嚴格考試,擇優錄取。”主持會議的鄧小平當即回應:“溫元凱,至少採納你四分之三(的建議),‘領導批准’可以拿掉。”
溫元凱回憶,鄧小平講完這句話,人民大會堂所有參加會議的代表,連端水的年輕女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鼓掌。溫元凱表示,恢復高考後來被視為鄧小平一系列改革的起始,中國推動改革的第一次按鈕。
鄧小平作出恢復高考決策後,當年冬天,中國570萬名考生參加高考,錄取新生27.8萬人;次年夏天,610萬名考生參加高考,錄取新生40.2萬人。
“七七屆、七八屆了不起。”溫元凱認為這批學生上了大學以後特別努力刻苦,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儲備人才,成為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
作為恢復高考的建言者和見證者,如今溫元凱自稱也是高考的批評者。“這個制度最了不起的就是公平,寒門子弟通過考試就可以‘入朝為官’。但是一定要探索,進一步改革高考制度。不應該一考定終生。”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例如我在寧夏,認識一個青年農民造飛機,後來幾架是能飛起來的。像這樣的人才,有沒有可能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深造一下?”溫元凱説,“從這個意義上,高考制度可以改革。”
進一步改革開放 中國定能走在世界前列
作為八十年代中國大趨勢的預言者,溫元凱説他的很多預言都成真了。如今再次預測未來,他斷言,“若能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國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他認為,中國經濟深層次的問題中還存在體制和機制上的弊端,若加以解決,“我們的經濟就會又出現一個生産力解放的過程”。
溫元凱80年代宣講“新技術革命”時,電話在中國還沒有普及,如今人工智慧等技術已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他認為人工智慧是資訊革命的延續,從電腦、網際網路、智慧手機,進一步到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虛擬貨幣等。
他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手段,引導勞動力向新興産業轉移,但“現在正經歷陣痛期。人工智慧及其服務行業將吸引眾多勞動力。”
“民眾生活更美好,我們在世界上才有更大的發言權。”溫元凱認為中國近年來“走出去”步伐越來越大,承擔了更多的大國責任,國際社會越來越認同中國的發展成就。
近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産生矛盾摩擦。溫元凱對此“遠期樂觀”,認為“目前的矛盾、衝突,會走向一種更加高層次的融合。”
溫元凱強調,中國要真正強起來,關鍵還在於做好自己的事。而人才在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進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能不能拿出1%的外匯儲備,請一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到中國來工作來當大學校長。”
以中國建國一百年為坐標,溫元凱提出,2049年時,世界一百所最好的大學,中國應該佔一半,世界前20名、前500名大學的排行榜,中國大學應該佔三分之一;中國至少該出10-20位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
目前,中國只有兩所高校躋身世界100強,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僅有1人。面對這種懸殊的差距,溫元凱認為要敢於提出目標,“四十年前,誰能想到中國的財富、富人的增長能達到今天這個樣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