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隨著12月18日——40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的日子——的臨近,神州大地,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活動漸入高潮。4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這40年所創造的奇跡、所帶來的變化、所産生的震撼、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很多其他40年所無法比擬的。
“這是我們時代的偉大故事”,《時代週刊》如此評價;“沒有失敗的土地”,這是《紐約時報》的感嘆。而身歷其中的中國人,更有發言權。40年,一個古老的民族和她十多億人民,為了不被“開除球籍”,為了自己嚮往的美好生活,在前30年艱苦創業的基礎上,集聚起驚人的能量,拼搏、奮鬥、流汗、流淚,跌倒了爬起來,硬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趟出路來,把一條條羊腸小道踏成通衢大道,終於闖過驚濤駭浪的“歷史三峽”,迎來偉大復興的滿天霞光。
“再回首 恍然如夢;再回首 我心依舊。”這段我們一起走過的光輝歲月,值得回首,必須致敬,應該永遠珍藏。
(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巨量物質財富的創造與積累,是這40年最顯性的成就。
現在的年輕一代無法想像,40年前的中國和中國人是多麼貧窮。國家財政捉襟見肘,人民為溫飽而奔波。
仿佛變魔術一樣,財富之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打開。40年時間,中國GDP從不足3700億元,飆升到如今的80多萬億元,全球排名由第15位躍升到穩居第2位。在城市、在農村、在廣袤的國土上,我們建設了難以計數的鐵路、橋梁、機場、港口、商場、高速公路、高樓大廈、大型企業、工業園區……這些,都構成了整個國家的財富。
國家富強還必須人民富裕。當年,“萬元戶”受人艷羨;現在,“百萬富翁”已達數百萬之多。2017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中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國民財富位居全球第二。錢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舒坦,是百姓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
戶均住房1.13套,每人平均超過40平米。超過1.8億輛私家車,滿載希望與夢想,在廣袤城鄉穿梭。
從“買不到”到“挑花眼”,從“吃不飽”到“要減肥”,是物資供應由匱乏到充盈的歷史跨越。從“全球買”到“賣全球”,中國商品、中國消費者,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
今天的所有司空見慣,當年都那麼時髦、新奇。40年前,中國人60%的收入用來買吃的;40年後,人們超過60%的收入用來提高生活品質。
(二)落後也不是社會主義。40年間,中國甩掉了落後的帽子,社會空前繁榮,大踏步趕上時代。
再過一個多月,便是己亥年春節。長時間擔當春運主角的綠皮火車,早已“讓位”于高鐵動車。過去是“走不到頭”的苦熬,如今是“朝發夕至”的輕快,一日數千里的高鐵速度縮短思念的距離,也是國家社會前行的姿態。
翻開40年珍藏的改革開放日記,每一個片段都折射出時代變遷,每一項變化都烙印于百姓生活——
那一個恢復高考的決定、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那句“再窮不能窮教育”,那聲“建設教育強國”,串聯起教育公平持續推進的故事。義務教育步入“全免費時代”,高等教育踏進“大眾化時代”。
每年,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的大學畢業生,使中國從“人口紅利”轉向“創新紅利”。“現在的孩子每個都漂亮”“現在的孩子都比過去聰明”,這些感嘆,反映的是人口素質的提高。
國家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墨子號”成功發射後,《華爾街日報》在以《沉寂千年,中國誓回發明創新之巔》為題的報道中,驚嘆中國高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從“天宮”到“天眼”,從“嫦娥”到“悟空”,從“神舟”到“蛟龍”,中國人憑自己實力“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科技競爭的賽場上,中國從“追趕”向“並跑”發力;“雲”端的服務、“網”上的便捷,重新定位著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邊界。
當有的國家還在為醫保存廢爭論,中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醫保體系。40年時間裏,國民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近10歲。低保惠及城鄉,“參保養老”替代“養兒防老”,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保體系正在有效運轉。越來越多的老人手持蓋滿簽證戳的護照,來趟説走就走的出國旅行。
從祖孫三代擠在“筒子樓”、茅屋裏“蝸居”,到都市裏拔地而起的高層住宅、爭奇鬥艷的鄉間小洋樓,屋檐下是從“憂其屋”到“有其屋”再到“優其屋”的溫馨場景。
“包産到戶”讓農民吃飽了飯,廢除農業稅讓農民告別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精準扶貧將讓中國農村徹底消滅絕對貧困。40年間,農村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
40年,“民生”弦歌,高潮疊起;社會進步,讓人眼花繚亂。
(三)從僵化中覺醒、從沉悶中甦生,改革開放前所未有地打開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這些天,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受到國人的極大關注。在異國他鄉被無端拘留,遭受人生大變,但在加拿大的法庭上,她不卑不亢,冷靜從容,展現了一名傑出中國女性的風采。
孟晚舟只是改革開放後億萬精神狀態煥然一新的中國人的縮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條喇叭褲都會引起側目而視;如今,全世界各種款式的服飾都能在中國看到。過去,公交車、火車一停站,大家就蜂擁而上,生怕被擠下“時代的列車”;如今,井然有序地排隊,從容不迫地前行已成常態。
憶往昔,國門初開之時,國人的內心深處藏著些許自卑與沮喪。有的人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有的人屈尊遠嫁國外,甚至把貼著外國商標的物件視為身價的標誌;也有的人對外來的風憂心忡忡,生怕吹亂了國人的頭腦。
看今朝,英國BBC拍攝《中國春節》、南韓KBS播放《超級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媒希冀從傳統節日、農耕文明中解讀中國崛起的奧秘,找尋“中國為什麼能”的答案。
曾經封閉保守,如今擁抱世界;原先徬徨不安,如今淡定從容。行動的自如,源自心靈的解放;民族的自信,源自國力的振興。
當有人開始修墻、關門、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時,中華文明恢復了她包容萬物、博大優雅的氣度,進而成為全球化、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旗手。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釋放“金磚+”潛能,呼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站上道義高地,為世界發展貢獻著中國價值、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機遇。
(四)“江河是向海的路”。南風薰兮,三湘萌動,改革開放開啟了鎖住洞庭一湖春水的閘門。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猶如春風吹拂,喚醒了湖湘寂靜多年的土地,蟄伏已久的希望開始躁動,時光劃過,留下一串串載入史冊的鏡像——
1981年10月,全省正式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至當年底,全省實行包乾到戶的生産隊已佔總數的95%。站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三湘兒女向饑餓、貧窮揮手告別,以飽滿的激情投身改變自身命運的奮鬥。
農業改革一馬當先,帶動著各項改革“萬馬奔騰”。城市的那一端,也上演著破天荒的傳奇。1980年6月,長沙某機關幹部李靜搖身一變,成為全國第一個由省長批准同意的個體工商戶。
改革改變了“李靜們”的人生軌跡。而這只是三湘激蕩四十年的開始。
“運出一車豬,換回一車水。”僅僅一山之隔,糧豬大省的湖南與改革先行一步的廣東,存在著産業梯級的巨差。如果説中國剛剛從計劃經濟的厚繭中脫身而出,還在市場經濟中蹣跚起步,那麼以傳統農業為家底的湖南,轉身的步履尤顯沉重。
但一旦衝破落後觀念的藩籬,張力十足的湖湘文化,便如同春筍破土而出,如同地火熊熊燃燒。從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開始,湖南多個領域展露出“敢為人先”的特質。各路“湘軍”雄姿英發,共同繪出令中國乃至世界矚目的“湖南印象”:“中國工程機械之都”迅速崛起;出版湘軍贏得“能吃辣椒會出書”的美譽;以湖南經視成立和湖南衛視上星為標誌,廣電湘軍異軍突起;高産雜交水稻、高性能電腦、高速軌道交通、北斗導航、磁浮商用技術、人工智慧、新材料技術……眾多科技前沿領域,顯露出湖南力量。
思路轉、天地寬。1981年,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粵湘強豐有限公司成立的慶典,敲響了湖南邁向開放的鼓點。40年來,地處內陸、“不東不西”的湖南,融入“珠三角”,看齊大上海,對接長江經濟帶。開放的步子越來越快,走向世界、擁抱全球經濟的信心越來越足。瞄準“一帶一部”戰略定位,搭乘“一帶一路”快車,將投資興業的觸角進一步向全球拓展,對外交流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擺脫貧困後的十八洞村,迎來了一批批國外政要。曾經封閉的山村,如今村民電商夜校正辦得紅紅火火。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理念的首倡地,湖南正向著貧困的最後堡壘發起總攻。
曆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物出艱辛。40年砥礪奮鬥,深刻改變了湖南的面貌,描繪出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美好圖景——
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得到歷史性提升。GDP從1978年的147億元躍升到2017年的3.39萬億元,多年位居全國前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加到33948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43元增加到12936元。
40年,彈指一揮間。驀然回首,湖南這艘發展的巨輪已過“萬重山”——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農村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改革,從基本溫飽走向全面小康,從內陸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從加強法制走向健全法治,從繼承傳統革命精神走向弘揚新時代偉大民族精神,40年來,三湘兒女的精氣神發生了顯著變化。
(五)近現代百餘年間,“湖南人材半國中”。面對澎湃而起的改革大潮,三湘兒女奮起直追、大顯身手。
11月26日,黨中央擬表彰的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公示,湖南有袁隆平、李谷一入選。他們,是改革開放中湖南人的傑出代表。
一位老人,一粒種子,一個傳奇。袁隆平籍貫並不在湖南,但他的人生早已和三湘大地融為一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雜交水稻研究,袁隆平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雖然年近九十,卻依然奔走在田間,為他的“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而努力。他是最有活力的“80後”,永遠不老的“國民男神”。
一位歌者,一曲經典,一個時代。李谷一,湘女的驕傲。一曲《鄉戀》,為“靡靡之音”正名;一首《難忘今宵》,伴隨了中國人30多年的除夕夜。從李谷一開始,宋祖英、張也、王麗達、雷佳……歌壇湘女輩出,唱遍大江南北。
企業家也不遑多讓。梁穩根、詹純新等的艱苦創業,成就了長沙“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微信之父”張小龍、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金蝶軟體創始人徐少春、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湘籍企業家佔據了網際網路領域的三分之一,讓岳麓山下鼓蕩起移動風雲。在金融投資界,也活躍著不少湖南人的身影。
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名叫《外來妹》的電視劇,成為那個年代外出闖蕩的“湘妹子”的真實寫照。“勞務大省”的名號,攜帶著一代人的辛酸苦楚,承載著無數人“發家致富”的樸實夢想。多少父老鄉親南下北上,東進西移,甚至走出國門,弄潮海外。在開放前沿廣東深圳,800萬湖南人活力四射;三一重工在德國、巴西興建海外基地;中聯重科沿著“一帶一路”,打造了9個生産基地、20個貿易平臺;邵商在泰國、越南、寮國都打造了湖南工業園;“攸縣的哥”“新化文印”……在特定領域叱吒風雲。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一旦從內陸封閉中走出,湖湘兒女身上那種不甘平庸、敢為人先的心氣,那种經世致用、通權達變的智慧,那種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堅韌,便充分釋放出來,成為弄潮改革開放的寶貴品質。
(六)思想解放,是創造一切奇跡的源頭活水。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
40年前,正是那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和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努力,解開了禁錮思想的枷鎖。伴隨這場思想大解放呼嘯而來的改革,激活了古老東方的土地,帶來了遠邁前代的繁華。
解放思想,在於改革生産關係——
“血,總是熱的”。從實行“廠長負責制”到福建55位廠長、經理呼籲“鬆綁”,針對僵化管理體制的改革,推動著國有企業跨越發展,鍛造出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國有企業,世界500強中佔踞82席。
“愛拼才會贏”。“彈棉花”“磨剪刀”“剃頭挑子”,不起眼的人物、不入眼的手藝,了不起的事業從“草根”手中發芽。40年光陰流逝,如今個體和私營企業佔到市場主體總數的94.9%,改革開放孕育出民營經濟特有的優勢。多种經濟成分,共同書寫了中國經濟的傳奇。
解放思想,在於擴大開放程度——
17年前的11月11日,當中國代表團團長在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上簽完自己名字的最後一筆,在經歷15年“馬拉松式”談判後,中國終於叩開WTO的大門。
或是巧合。如今的“11月11日”,已然是全球品牌與消費者共創的消費狂歡節。“世界上僅有4個國家,美、日、英、德一年的線上銷售額能夠超過天貓‘雙11’一天的銷售總額。”美國商業週刊《福布斯》,如此驚嘆中國市場的魔力。
解放思想,在於更新發展理念——
1989年,6000萬噸鋼産量讓多少人興奮得夜不能寐;1996年,“億噸鋼鐵壯國威”的夢想落地曾是那般鼓舞人心。然而多年以後,讓華菱集團化繭成蝶的關鍵一招,是去産能、優結構,“大路貨讓路,高精尖産品唱主角”。在長時間的“高速之旅”後,中國正大步邁向高品質發展新時代。
40年思想解放,鋒芒所向、豁然開朗,生機活力無限。
(七)與諸多失敗的改革相比,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證明,走對路是何等重要。
“文革”結束後的中國,人人思變,但路在何方?沒有現成答案,很多人一片茫然。
“殺出一條血路來!”總設計師發出號召,但與其説他指出了一條明確路徑,不如説展現的是一種決絕姿態。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就是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沒有路的地方闖出路來。
小崗破冰、深圳興濤、海南弄潮、浦東逐浪、雄安揚波,把握髮展機遇順勢而為……歷經苦心竭力的探索,中國找準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改革之路,這是改革之幸,更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心之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基本路線的確立;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逐步成形,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完整方略,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不斷前進,不斷豐富完善。
這條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1982年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寫在旗幟上。“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兩者互為支撐,缺一不可。
這條路,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鴉片戰爭以來,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人民上下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開放,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一個階段、一級階梯。
這是一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也是一條必由之路。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是找到這條道路的根本原因,也是這條道路最本質、最鮮明的特徵。
(八)做正確的事,還要正確地做事。正確的方向至關重要,正確的方法同樣攸關成敗。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密碼是什麼?全世界的學者都在探討。很多人認為,正確的改革方法是一條獨特經驗。
“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允許看,大膽試,不爭論”“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被稱為“貓論”“摸論”的這些改革方法論,貫穿了實事求是精神,充滿著辯證法和中國智慧,讓改革開放沒有犯顛覆性錯誤,沒有兩極搖擺、無謂折騰。
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提出符合新時代特點和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既先行先試、先易後難,又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既注重頂層設計,又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既重視問題導向又注重目標導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改革事業步步向前,改革方法論也日趨完善。
40年來,中國是實干家的熱土,更是一個思想沸騰的改革實驗室。
(九)始終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出發點、歸宿處,激發人民的聰明才智,是改革開放得到人民擁護和充滿無窮活力的根本原因。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産黨的立黨宗旨和不變初心。改革,源於對人民貧困面貌的感同身受和對人民美好生活願望的深刻體察。這是改革的邏輯起點和根本動因。
從溫飽到小康,從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從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期盼上升到哪一步,改革就推進到哪一步。
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不讓一個人掉隊”,改革,並不是為了執政黨自己的利益或某一個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為共産黨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才能在改革中很好地調節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使改革獲得最大公約數。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充盈著像石榴籽一般凝聚力的原因。
以人民為中心,口頭説説容易,落到行動上很難;一時做到不難,幾十年如一日做到不容易。但中國共産黨做到了。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40年來,從包産到戶的探索創新,到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再到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在創造中國奇跡、書寫中國傳奇的每一章節,人民群眾始終是主人翁、主力軍。
(十)“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幾代中國人為改革開放作出的奉獻與犧牲,將永載史冊、永銘人心。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時光流逝,記憶永存。這是一個致敬的時刻。
向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致敬。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和革命後建立的新中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包括改革開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致敬。驚人的膽識,英明的決策,時間越是往後推移,人們越認識到他的偉大。
向我們已逝去的和仍健在的祖輩、父輩致敬。沒有他們在新中國前三十年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打下的物質基礎,改革就不可能厚積薄發、後勁十足。
向那些改革的先行者和風雲人物致敬。100名公示的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中,既有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吳仁寶、張瑞敏、馬雲等勇於創新的改革派,也有王選、袁隆平、郎平、李雪健等腳踏實地的實干家。他們是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的象徵。
向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等草根奮鬥者致敬。他們幹著臟累活、賺著辛苦錢,為生計而忙、為夢想而拼,是“臺詞不多但戲份很足”的角色。沒有他們,改革開放這出雄壯渾厚的活劇,就演不起來。
致敬所有的改革領導者、推動者、參與者、親歷者。致敬我們一起走過的光輝歲月。
向這場堪稱迄今人類最宏大、最能體現智慧光芒與勇氣膽識的艱難探索致敬,就是致敬一個國家步履堅定的前行,紀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鬥人生。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是創造新的歷史。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總書記的話語,既是面向未來的宣示,也是發令出征的號角。重整行裝再出發,建功立業當此時!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勇擔新的改革使命,書寫新的改革史詩,創造新的輝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