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王優玲、劉慧、劉開雄)國家博物館西側廣場,“偉大的變革”5個大字巍然矗立。展館大門兩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館內人頭攢動,熱情洋溢似火。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展出已有月余。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文獻實物……全國各地觀眾在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裏,遇見自己,遇見一個個重大歷史“瞬間”。截至15日閉館時,累計現場觀眾接近146萬人次。
40年碩果纍纍,中國書寫世界“發展奇跡”——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國家博物館一樓大廳兩側,長征系列火箭模型、天宮號空間站模型和蛟龍等深海探測裝備模型,展示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太震撼了!來了博物館,才感受到到國家的變化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國家電網高級工程師羅天參觀完所有的展廳後,站在一樓大廳久久不願離去。
第四展區第一單元的LED顯示屏上,動態展示著我國經濟總量與世界部分國家的對比變化——標示“國內生産總值排位”的紅柱上,中國一路超越。國內生産總值從0.37萬億元增長到82.7萬億元,城鎮化率從17.92%增長到58.52%,高鐵里程從0增長到2.5萬公里……1978年和2017年各項經濟指標的對比,讓參展觀眾為之振奮。
北京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學院電腦係副教授王洪泊説,看到國産的0520型號電腦感到特別親切,“當初用這種電腦學習C語言,而現在用的都是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40年來,我國資訊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跳動的數字背後,是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從布票、糧票、肉票等各種票證到商店裏極為豐富的物質供給,人們的生活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40年風雨征程,平凡人奏出“時代華章”——
新中國第一張專利證書,改革開放後首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首個私營企業執照,首張博士學位證書,第一份盲文高考試卷……展廳裏展出的無數“第一”,講述著平凡人的故事。
“是改革開放的大潮把我推上時代潮頭。”首個私營企業執照的主人公,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中國光彩事業日本促進會會長姜維,站在他的執照展臺前告訴記者。“我見證了非公有制經濟在黨的領導下持續壯大的過程,我為我們國家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挨挨擠擠的觀眾中,有一群面孔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個冬夜/我們要穿越到/安徽鳳陽的小崗村/只見昏黃的油燈下/映著茅草屋裏的/十八個村民……”北京第二十五中學的40位老師特地在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包産到戶“紅手印”的雕塑前,朗誦校友、詞作家塘萍創作的詩歌《小崗村的紅手印》。
“聽著這首詩,看著這雕像,想像著小崗村村民的壯舉,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這激動的心情。”特地從安徽趕來看展的張哲民説,我們生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既有黃大年、廖俊波這樣推動時代前行的佼佼者,也有埋頭苦幹的無名拓荒者。
在“美好生活”的新華社互動專區,來自山東的丁先生面對鏡頭拍照,系統自動挑選一首40年間屬於拍照人的經典歌曲,掃掃二維碼就能保存到手機。“給我選的是《七子之歌》,記憶一下拉回澳門回歸的時候。這種感情的喚起太珍貴了,當年我才11歲。”
40年矢志改革,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科技與歷史的碰撞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當年的盛世和現在的美好交相輝映。
“身臨其境的體驗太棒了,好像一場穿越回到了繁華的汴京!”來自北京57中學的高二學生胡天為在看完《清明上河圖》穹幕影片後讚嘆不絕。胡天為用單眼相機拍下了這6分鐘的影片。“我和同學們對新時代生活的體驗更加立體,對未來更加憧憬。”
40年偉大征程,激發觀眾們的逐夢豪情。大型展覽自11月13日開幕以來,累計收到現場觀眾留言超過166萬字。
“今天是第三次來參觀‘偉大變革’的展覽,改革開放為我們指明瞭新時代前進的方向。作為新時代的學子,希望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中國未來的改革中去!”
“國泰民安,國富民強,我們要感恩社會,感恩國家,加倍努力,為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參加了改革開放後的各個階段的建設。今天看到了建設的成就,很自豪。前進,中國!”
也許是地標建築、也許是一張笑臉、也許是一片稻田……33米的行走、99秒的穿梭,在“大美中國”影像長廊裏,講解員蔣佳利告訴記者,許多觀眾會通過當中的一幅幅照片去尋找自己與改革開放的“連接點”。
走出國博,觀眾的熱情穿透冬日的寒冷。面向未來,踏上新征程,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時代強音響徹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