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12月13日電 “在我61年的新聞采寫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見證中國的崛起。”榮獲廣東省首屆新聞終身榮譽獎的“新聞老槍”、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創建人之一的張寶鏘近日接受專訪,把時針撥回40年前,將記錄在他筆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印象最深刻的新聞事件娓娓道來。

有著61年“新聞工齡”的張寶鏘于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曾擔任《澳門日報》駐廣州辦事處主任、中新社廣東分社社長、印度尼西亞《千島日報》專欄作者等。

“記者的職責是把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報道出來。如何去捕捉重大新聞事件是魅力所在。雖然我已經99歲,但從事新聞報道的魅力仍然吸引我。我無法抗拒,依然盡力而為。”這位自喻為“新聞老槍”的老報人,至今仍然行走一線、活躍在新聞采寫的前沿。

從“電話投稿”到“網際網路發稿”

改革開放以來,關於投發新聞稿的變遷,張寶鏘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上世紀50年代初,新聞投稿以打電話為主,我在電話這頭説新聞事實,電話另一頭專門有人用紙筆記錄。”張寶鏘回憶稱,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用傳真機發送稿件。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高速發展和智慧手機的普遍使用,投稿的方式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但張寶鏘依然保留著手寫稿件的習慣。在採訪中,99歲高齡的張寶鏘依然不時用紙筆寫下一些問題和答案。

“南方談話”後的深圳奇跡

深圳,一個昔日的邊陲農業縣,因改革開放而興,僅用不到40年便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型城市。

“深圳奇跡確實讓我感到驚異。當年只是一個小漁村的深圳,孤零零地遠離廣州。”張寶鏘回憶稱,由於毗鄰香港,深圳日益變得重要,奇跡般地發展,這是當時的人們預料不到的。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視察深圳,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並寄語深圳“要搞快一點”。

利用毗鄰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優勢,深圳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到如今多個行業領先全球,深圳産業銳意轉型,以華為、騰訊、大疆等為代表的眾多企業巨頭已成為行業“領頭羊”。

“我以前沒有想過到深圳採訪,是它崛起後,我才趕去的。我就是追逐‘南方談話’而去的。”張寶鏘表示,由於深圳的變化,他開始感受到“經濟特區”的威力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澳門民眾日益關注中國內地發展

1985年在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離休後,張寶鏘擔任澳門日報社廣州辦事處主任,每天都和普通記者一起外出採訪、攝影。

“過去澳門民眾主要關注葡萄牙發展,對中國內地的關注度還不及葡萄牙。”張寶鏘回憶稱,澳門民眾對中國內地新聞的關注度隨著後者日益強大而增強,“日益強大的祖國像一塊大磁鐵,吸引澳門地區民眾的注意力。漸漸地,澳門民眾不再關注葡萄牙,而是面向祖國。”

張寶鏘説:“改革開放40年來,整個中國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預料不到的。我想説的是,這就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