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40年滄桑巨變,40年歲月如歌。從1978到2018,我們共同奮鬥,我們一起見證。這40年,我們的時代經歷了怎樣的變遷?我們的生活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我們的觀念進行著怎樣的變革?
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新華社融媒體評論“辛識平”推出“品味我們的40年”系列,與您一起品味40年、感悟40年,思考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上,一段關於年夜飯變遷的視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民以食為天”,對老百姓而言,舌尖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40年難忘的一段記憶。歲月流轉,萬千滋味在唇齒間縈繞,在人們心裏久久回味。
在老一輩人的印象中,曾幾何時,馬鈴薯、白菜、蘿蔔等蔬菜主導著飯桌。“吃百菜不如吃白菜”,北方的冬季,曾以白菜垛來丈量時光;而在南方,一種叫“黃芽菜”的白菜很是金貴。在物質匱乏的日子裏,舌尖上的味道是單調的,甚至是苦澀的。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釋放了創造活力。在老百姓眼裏,一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糧倉滿了、肚皮鼓了。人們漸漸發現,“吃飽”不再是難事,“下館子”也不再稀奇。雞、鴨、魚、肉、蛋逐漸成為餐桌常客,各種“洋快餐”也飛入大街小巷,舌尖上的味道越來越豐富。
如今,“吃”被賦予了更多內涵。人們不僅要嘗個新鮮,還要品味精緻;不僅要吃出特色,還要吃得安心。改革開放,讓“吃貨”們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得益於資訊技術的發展、物流網路的通達,滑鼠輕輕一點,海濱的牡蠣、山地的鮮筍、田間的果蔬、散養的畜禽等,都能及時“到碗裏來”,即便是加拿大龍蝦、俄羅斯帝王蟹、北歐三文魚等也不再遙不可及。如果説40年前“吃”只是生存的需要,那麼今天“吃”則散發著幸福生活的味道。
變化的是菜肴,變革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看似尋常的一日三餐,蘊含人世間種種滋味。煙火氤氳間,總能讓人咂摸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夢想者打拼的酸甜苦辣鹹。
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舌尖上的豐厚味道。從吃飽到吃好,從吃好到吃出健康……咀嚼時代變遷,滿是發展的味道。改革開放沒有止境,“舌尖上的中國”風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