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展區裏,一位老人在給觀眾講“改革開放後中國首個私營企業執照”背後的故事,老人一身黑色中山裝,説起話來聲音洪亮。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該執照的持有者姜維。
改革開放後中國首個私營企業執照。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見習 張曼玉/攝
一台“海鷗”照相機、一台洗印機、一台放大機。30多年前,姜維的照相攤亭在大連動物園門口開業了。一張彩照收2元錢,利潤1元錢;一張黑白照收1元錢,利潤7毛錢。姜維體會到了“發大財”的感覺。
雖説掙了點錢,但當時社會不太瞧得起個體戶,一些執法部門也視個體戶為洪水猛獸,1983年年初,姜維的營業執照被沒收,攤亭不得不關張。
“1983年8月30日,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個晚上。”姜維説,當時電視裏播出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接見集體企業與個體勞動者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陳腐觀念妨礙我們前進。例如,誰光彩,誰不光彩。我認為社會上有一群從事個體勞動的同志們,他們扔掉鐵飯碗,自食其力,為國分憂,他們是光彩的。”
胡耀邦同志的講話讓姜維一下子感覺“幹個體”也有了尊嚴。“這話真是説到我們個體戶的心坎裏去了。”
對外經濟貿易部文件,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姜維個人辦的公司與香港華源有限公司試辦合資企業。受訪者供圖
從“幹個體”到辦私營企業,再到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合資企業……姜維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我國私營企業從蹣跚起步到大踏步向前的歷程,他感嘆:“民營企業家能有今天不容易,這是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讓我們能夠成為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弄潮兒。”
1979年,“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個體商店在前門大街開業;1980年12月,浙江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1985年4月,國家工商總局正式向大連市工商局發函,授權大連局向姜維頒發全國首張私營企業執照;2000年12月,首屆中國民營企業交易會在雲南昆明開幕;2017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通過修訂,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長期發展戰略……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會場,一幅幅照片無聲地向觀眾展示著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章華妹還是姜維,都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縮影。”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副會長任興磊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採訪時表示,廣大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既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實踐者,又是推動者,他們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像聯想、哇哈哈等企業更已成為民族品牌,成為民營企業的驕傲。
改革開放40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從被允許存在、鼓勵發展,到被確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不斷進發。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展區裏的一幅圖表顯示,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經過長達40年的規模化發展,中小企業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把握歷史機遇,更好地提振發展信心,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成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現實課題。
在任興磊看來,中小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走出國門,需要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斷激發內生動力。“要提升智慧財産權和專利技術的運用能力,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要實現大中小企業的帶動性發展,形成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
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啟迪萬博幸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向明説:“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更需要創新。創新才是中小企業可以錯位競爭的基本條件,是一個企業可以持續發展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