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當代青年對國家發展方向的肯定、對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越來越高。

11月中旬,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志願中國”和共青團中央官微實施的“改革開放40年”大型青年調查顯示,92.9%的受訪青年肯定我國社會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相比20年前的這一數據,提高了正好3個百分點——在中國青年報社“1978~1998:中國青年眼中的20年大型調查”中,89.9%的受訪青年認為國家社會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國家認同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他所屬國家的政治結構、文化價值等方面的主觀認知,這種認同表現出了公民對國家的歸屬,同時也帶有一種榮辱與共和生死相依的情感。為了解青年對國家的認同度,我們採用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13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中的國家認同度量表,該量表由5個描述構成。結果顯示,受訪青年認為自己與5個描述內容非常符合,也就是説受訪青年對國家有高度的認同。

具體來説,高達96.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經常為國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93.5%的受訪者確認“如果有下輩子,我還是願意做中國人”,88.6%的受訪者表示“不管中國發生什麼事情,即使有機會離開,我也會留在中國”,82.8%的受訪者認同“當別人批評中國人的時候,我覺得像在批評自己”,60.1%的受訪者會“經常因國家現存的一些問題而感到丟臉”。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5個描述的得分相加取均值,得到複合變數“國家認同”,當滿分10分時,“國家認同”分值為8.84分,更直觀地説明瞭受訪青年有非常高的國家認同度。

在問到“1978年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總體態勢如何”時,高達92.9%的受訪者認為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回答“不好也不差”的有2.4%,4.1%的受訪者認為是“時好時差”,僅0.6%的受訪者選擇了“向差的方向發展”。

1998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開展“1978~1998:中國青年眼中的20年大型讀者調查”。同樣面對這道問題,20年前的青年受訪者中,89.9%的人回答“向好的方向發展”,7.4%的人認為是“時好時差”,1.6%的人回答“不好也不差”,1.2%的人選擇了“向差的方向發展”。

通過兩項橫跨20年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這一代青年對國家前進方向、國力和國家地位的上升,信心度更高,更為樂觀,對國傢具有更強的認同感和融入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大三學生、90後女孩黃亦恬(化名),經常會為國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她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樸素而自然的感情——因為我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時刻享受著物質的成果,觸摸著文化的脈絡,因為發展而真切地享受到了實在的好處。“我對她有著最原始的依賴。我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