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周貽剛攝/光明圖片
廣西昭平縣黃姚古鎮一角。光明圖片
廣西東蘭縣大同鄉弄彥村瑤族同胞在歡迎遊客。劉廷智攝/光明圖片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景色。周貽剛攝/光明圖片
【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
文化與旅遊,都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廣西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聯動發展,在公共文化遊客共用、文化遺産保護開發、縣域旅遊特色化發展、旅遊演藝推陳出新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正利用文化和旅遊兩部門深度結合的契機,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精心打造出更多優秀的文化産品和優質的旅遊産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1.展示廣西文化的“窗口”
北海市合浦縣歷史悠久,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之美譽,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之一。銅鳳燈、銅馬、波斯陶壺、斯里蘭卡琥珀、馬來西亞銅熏爐……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裏,沉澱光陰印記的奇珍異寶,見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恢宏歷史。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首站來到北海市。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總書記詳細了解文物的年代、特點、來源,詢問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有關情況,説這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那以後,前來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參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遊客絡繹不絕,博物館旅遊成了北海一道新的風景。2018年1月至9月,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共接待遊客133萬人次,同比增長31%。
廣西傳統工藝展示館,位於廣西博物館的一個角落。展示館外面雖不起眼,內部卻別有洞天,裏面擺放著桂繡、壯錦、繡球等民族織繡,既有精緻典雅的手工藝品,也有精美實用的服飾家居用品,還有民族織繡工藝的展演與體驗。這家由廣西博物館和手工織繡龍頭企業廣西金壯錦公司攜手打造的展示館,引起越來越多遊客的興趣。
“這是了解廣西民族服飾文化的最佳窗口。”來自東北的遊客楊女士説,“下次來南寧,我要帶孩子一起來參觀。”數據顯示,今年來館遊客已超過100萬人次,其中外地遊客將近一半,展示館已經成為南寧乃至廣西對外接待的重要窗口。
作為工業城市的柳州,有著深厚的工業文化和獨特的城市記憶。2012年,柳州工業博物館應運而生,成為全國兩個規模最大的工業博物館之一。進入主展館“柳州工業歷史館”,迎面而來的是1902年以來柳州所使用和生産的大中小型工業設備、産品等工業文物。專題館“柳州企業風采館”則充分保留和展示了鋸齒型紡織車間的歷史原貌以及生産圖表、標語等歷史遺跡,讓遊客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柳州工業博物館開放後,成為很多外來遊客必去的場所。截至目前,博物館已接待遊客500萬人次。今年11月8日,經過數月的大眾投票和專家評選,柳州工業博物館成功入選“柳州十大文化地標”。
2.“喚醒”文化遺産的生命
用赭紅線條塗抹出壯族先民生活生産場景的花山岩畫,為崇左市寧明縣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為寧明縣打造旅遊品牌構築了底色。2016年7月,花山岩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實現了中國岩畫申遺、廣西世界文化遺産兩個零的突破。
申遺成功後,寧明縣在加強岩畫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花山文化內涵,開發系列特色旅遊項目和商品。一度式微的壯鄉山歌、銅鼓表演、花山戰鼓表演、仙琴彈唱等表演重新煥發生機,鮮為人知的土法紅糖、糖波酒和舂糍粑等特色産品成為遊客新寵。
在花山岩畫的召喚下,前往寧明旅遊的遊客大幅度增長。2018年1月至9月,全縣接待遊客總人數為378萬人次,同比增長56%;實現旅遊總消費近43億元,同比增長43%。崇左市旅遊發展委主任馮波告訴記者:“申遺帶動了旅遊業發展,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
壯族霜降節是壯族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于廣西的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縣。2016年11月,壯族霜降節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標誌著廣西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實現零的突破,也提升了當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圍繞霜降節,大新、天等等縣紛紛推出山歌迎賓、壯劇演出、拋繡球、打陀螺等民俗活動,同時,也將自行車越野賽、攀岩比賽等時尚運動納入其中。
靈渠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運河,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中國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作用。結合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靈渠開發了一系列休閒度假産品。目前,規劃中的靈渠旅遊綜合體——靈渠古鎮也正在積極建設中,將為遊客提供更高品質的旅遊體驗。
今年8月,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成為廣西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也引起了廣大遊客的關注。
3.文化為旅遊“唱戲”
玉林北流市銅石嶺,石皆紫銅色,奇峰怪石造型各異,巍峨壯觀。這片兼具丹霞石林與喀斯特地貌的世界奇觀,擁有漢代以來世界最大的冶銅遺址和世界唯一的鑄造銅鼓遺址,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近年來,北流市充分挖掘北流作為世界銅鼓王故鄉的文化底蘊,提煉出“千年銅州,活力北流”的發展定位,加快推進銅石嶺景區建設,打造融科普教育、銅鼓文化、考古探險等為一體的銅鼓文化旅遊品牌。2017年,銅石嶺景區被評定為4A級景區;2018年,景區又新建了極速滑雪、管式滑道、玻璃漂流、七彩滑草等特色體驗項目。“以前的北流給我們的印象單一,覺得這裡只是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現在的北流,既彰顯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又充滿了與時俱進的時尚感。”遊客賀先生説。
賀州市昭平縣,擁有中國最美十大古鎮之一的黃姚古鎮以及一批古村落。近年來,昭平縣在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過程中,緊緊把握古鎮、古村落資源,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古鎮歷史文化,打造精品民宿,形成集休閒度假與歷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旅遊目的地。
走進黃姚古鎮,小橋流水,山峰環繞,明清建築連片成群。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經營者遵守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鎮的老宅進行民宿改造,在保留古樸韻味的同時,融入現代化的設施。經過發展,目前黃姚古鎮的精品民宿已達100多家,而且一房難求。“古鎮已成為我們的‘夢境家園’,一有時間我們全家老少經常回到這片家園放鬆心情。”廣東遊客王先生説。
丹洲島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江上的一個小島,其四週山懷水抱,風景優美。近年來,三江縣在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的過程中,進一步提煉特色文化,丹洲島獨特的一面逐漸引人關注:島上居住著壯、漢、瑤、苗、侗等5個民族,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相處融洽;島上保存有古城墻、古書院等歷史文化古跡,村民愛好玩石、樹樁盆景,家家奇石、戶戶盆景,古跡遺韻和現代審美相映成趣。
為了展示和傳播這種和諧之美,由南寧師範大學、廣西教育學院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深入開展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借助數字媒體技術,打造民族文化數字長廊,增加已損毀古建築現場虛擬還原、景區景點現場掃碼解説等體驗。通過“文化+旅遊+科技”,為縣域旅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4.既“叫好”又“叫座”
自2004年3月公演開始,桂林陽朔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便成了“永不落幕的經典”。《印象·劉三姐》至今總共演出7000多場次,接待境內外觀眾18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印象·劉三姐》開創了山水與文化、旅遊與演藝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充分彰顯了廣西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創造力。
繼《印象·劉三姐》之後,廣西文化和旅遊部門努力做好演藝與旅遊融合的大文章,呈現出好戲連臺、新戲不斷的良好局面。
《夢·巴馬》是在“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通過利用燈光及音響效果,結合舞蹈演員及當地群眾的演出,反映巴馬瑤族婚禮、銅鼓、補糧、天浴等民俗風情,演繹一齣融民族風情、巴馬風光、長壽文化為一體的文化盛宴。自2012年首演以來,《夢·巴馬》贏得了遊客的認可,實行了常態化演出,且上座率較高。
當耳畔響起獨弦琴悠揚婉轉的琴聲,京族少女們在海邊拿著梭子開始一天的漁網編織工作,少女的巧手越來越快,漁網越織越大……這樣生動的畫面並非來自於真人演出,而是源於東興國門演藝劇場上演的3D全息歌舞秀《秘境·東南亞》。
《秘境·東南亞》是在東興口岸出入境人數迅猛增長的背景下,防城港市于2017年初針對市場需求推出的特色文化産業項目。項目通過高科技手段,立體展現中國京族民俗和東南亞民族風情,讓遊客在邊境即可領略到各國民族風情。“我們將加強演藝與旅遊的融合,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示範項目,為防城港邊境旅遊試驗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防城港市旅發委主任陸健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