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這裡山高坡陡,土壤薄瘠,“九山半水半分田”。廣西龍勝縣和羅城縣均屬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堅持保護性開發,當地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産業促脫貧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一年四季有看頭,吃上生態飯,農民有賺頭
走進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獨特濕地景觀令人嘆為觀止。雲霧嫋嫋間,稻浪層疊而上;雞犬相聞處,阡陌縱橫向遠。
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濕地管理局局長廖宇儉説,龍勝梯田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梯田原鄉。梯田層次感明顯,造型獨特,“一年四季都有景”,濕地公園于2015年12月獲得批復,由金江河、茶流河、潘內河、龍脊梯田、雨蘭水庫和匯水區森林等組成,橫跨龍脊鎮和泗水鄉兩個鄉鎮的核心區域。
龍脊鎮平安村黨支部書記廖元壯坦言,梯田土地零散,原本由農民自己承包種植,受限于當地氣候,産量一般,有的地塊還被撂荒了。引進公司進行保護性開發後,每年門票收入的10%返還給村民,村民不用再單靠種地營生。去年,大寨、平安、龍脊古壯寨的3個村,共計648戶3275人獲得分紅864.3萬元,其中貧困戶144戶545人,每人平均分紅2639元。
廖宇儉説,發展生態旅遊,為村民帶來多重收入:除了門票分紅,村民還可以在景區內自主經營農家樂,銷售龍脊辣椒、有機稻米等特色農産品。去年,龍脊梯田景區旅遊總接待量達120.8萬人次,除門票外,實現旅遊消費收入4.3億元。
大寨村位於景區核心,村民潘照唐今年通過銀行貼息貸款30萬元,開辦起農家樂。“開業不到1個月,就趕上‘十一’黃金周,掙了3萬元。”去年,僅大寨村客流量就達到62萬人次。“現在村裏沒閒人,許多在外打工的都回來了,家裏開農家樂的,還要從外面請人。”村支書潘保玉説。
“過去村裏的土豬、毛竹、羅漢果銷路不太好,現在人氣旺了,農産品也不愁賣了。以前竹子10元一根也沒人要,現在用它製成竹筒飯賣給遊客,10元一節還供不應求,得從周邊栽種竹子的鄉鎮外調進來。”潘保玉説,他家開的農家樂一天可以銷售80—100節竹筒飯,每年光是這一項就能帶來20萬元收入。
圍繞梯田資源,新的生計一個接著一個。水稻從生長到收割,總共150天。“一到特殊節氣,比如芒種,遊客都趕來看金黃的水稻梯田。”潘保玉説,水稻觀賞期一結束,就要接茬種下油菜苗,這樣梯田一年四季都有看頭。今後村裏還打算種富硒水稻,“如果種成了,不愁銷路”。
選準綠色産業,既能保生態,也能富口袋
對於不在核心景區的村民來説,自力更生,發展林下産業,可以開拓增收新門路。“技術沒問題,關鍵是要考慮土地貧瘠、生態脆弱的地方,適合發展什麼樣的産業。”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林業局副局長黃建友説。
在四把鎮天霜毛葡萄基地,密密匝匝的葡萄秧從石頭縫裏鑽出來,架子上低垂著一串串紫黑飽滿的毛葡萄。這是一種用於釀酒的葡萄,農戶自行種植,由縣裏的企業統一收購。
黃建友介紹,因地制宜發展毛葡萄種植産業,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時,促進了精準脫貧。目前,全縣建立示範基地20多個,共2萬多畝。去年,通過種植毛葡萄,治理岩溶面積4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5.3平方公里,1500多戶貧困戶受益。
龍勝縣委書記周卉坦言,大部分貧困村缺乏資源、資金,主要依靠委託經營分紅,收入來源渠道單一,持續增收空間不大。因此,要加大挖掘和培育綠色産業,實現增收渠道的“多點開花”。
原生態林下養殖,是幫助村民“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的有效途徑。龍勝縣泗水鄉龍甸村村民石顯周,曾是村裏的貧困戶。“響應退耕還林政策,現在不種地了,種水果,林地都用來養雞。”他從1995年開始養土雞,到去年養殖規模發展到3萬羽,一年純收入18萬元,成為縣裏的龍勝鳳雞養殖帶頭人。目前,龍勝鳳雞已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保護名錄,遠銷貴州、湖南、廣東等省份,供不應求。
除了養殖林下雞,石顯周所在的裏排屯還積極調整林産種植結構,先後共調出低産田150多畝,坡改梯地250畝,種植了枇杷、楊梅、臍橙等12種名特優水果2萬多株。到了收穫季節,房前屋後四季花果飄香。
短期産業促脫貧,長期産業保穩定增收。油茶是羅城縣主導産業之一,也是周家村扶貧示範基地負責人周昌勇口中的“寶貝”。“杉木要過20年才能砍,羅漢果種兩年後要翻地,而油茶種下8年後進入豐産期,其間可以套種些花生。”截至去年底,羅城縣油茶林面積已近5萬畝,挂果面積約3萬畝,年産茶油30萬公斤,總産值約2000萬元。
在開發中保護,守護林地就是守衛“綠色銀行”
在羅城縣小長安鎮羅東村,有一片長在石灰岩上的水上森林,在這裡,地下泉水涌出水面,形成鈣華景觀,水中有石,石上有樹,仿佛踏入人間仙境。這是羅城大力進行造林滅荒、封山育林和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也促使林業扶貧打開了新局面。
貧困戶銀桂梅的丈夫在2014年動了大手術,幹不了重活。她2016年進入景區務工,每個月有2000元收入。“村裏人從來不砍後山上的樹。”這片水上森林,寄託著全村脫貧的希望。
“開發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廖宇儉説。為了維護梯田美景,從2013年開始,龍脊濕地公園分紅給村民的部分,劃撥70%用於支援種地。旅遊公司還向村裏承諾,如果當年景區流量超過30萬人次,對每畝地額外獎勵4000—5000元。去年,大寨村貧困戶潘應芳種了5畝多地,獲得獎補4.7萬元。
“沒有梯田就沒有旅遊業。歸根結底,有樹才能固水,有水才能種田。”潘保玉説。2007年,村裏向縣林業局申請了30萬株柳杉木,全山種上柳杉。如今,雨水充沛,青山潤澤。
為了有效保護濕地等自然景觀資源,龍脊梯田濕地公園聘請當地村民為濕地公園巡護員,其中不少是貧困戶,每年每人管護勞務費1萬元;聘請部分村民為龍脊景區協管員,勞務費7200元一年。
處於核心景區的各村紛紛制定村規民約,保護生態。廖元壯説,梯田開發由縣裏審批,嚴禁未批先建,村裏對違規開發、影響景觀的行為還要給予處罰。
2014年,龍勝縣出臺天然林及旅遊沿線可視一面坡禁伐、484條大小河流全面禁止採砂等措施,保護珠江源頭生態安全。據統計,與30年前相比,龍勝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2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達1537萬立方米,增加了3.4倍,林業總産值達49億元,增長了300多倍。
守護林地,村民生活有了制度保障。羅城縣制定了《自治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實施方案》和《生態護林員扶貧方案》,明確補償範圍和管理責任,落實生態護林員扶貧項目。“每個月833元準時打到卡上,一年能有一萬元,小孩讀書的費用有著落了。”羅城縣四把鎮裏樂村貧困戶覃木剛説。
在龍勝、羅城兩縣,像覃木剛這樣的護林員有數千名。許多人甚至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能當上護林員,欣慰中飽含責任。平日裏,他們定期巡山,防範火災和病蟲害,牢牢守衛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人民日報》(2018年12月09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