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這是60年前新疆克拉瑪依市的真實寫照。如今的克拉瑪依,茫茫戈壁變成綠樹成蔭,渺無人煙變成宜居城市,創造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齊頭並進、互為促進的綠色發展奇跡。
克拉瑪依市位於新疆西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這裡氣候惡劣,極度乾旱缺水,植被稀疏。1955年10月,克拉瑪依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宣告了我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誕生,也孕育了克拉瑪依這座依託石油工業發展起來的城市。
作為共和國“石油長子”,為實現“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奮鬥目標,克拉瑪依人把環境建設作為“生命線工程”,充分發揚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跟天鬥、跟地鬥,叫響了“安下心、紮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口號。在“養活一棵樹比養一個孩子還要難”的艱苦條件下,用經過簡易處理的污水在生産生活區種活了一棵棵小榆樹,修建了一條條防風林帶,初步創造了可以生存下去的生活環境。
改革開放後,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克拉瑪依較早地認識到推進石油産業發展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互為促進的關係。1979年,克拉瑪依發起“百口泉油田開發大會戰”,建成我國第一個年産量百萬噸的油田。2002年,建成我國西部第一個年産量千萬噸原油的大油田。同時,克拉瑪依在條件極為艱難的情況下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1997年,全市人民手拉肩扛實施“引水濟克”工程,有力推動了克拉瑪依生態改善。1999年,全市綠化覆蓋率僅為21.6%,2012年上升到42.93%。城區內外的綠化率以每年1至2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城市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宜居的克拉瑪依逐漸出現在世人面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克拉瑪依市深刻認識到資源城市如果過度依賴資源發展,不顧子孫後代,有地就佔、有油就採、竭澤而漁,註定礦竭城衰。作為一個因油而生的城市,克拉瑪依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轉型步伐,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旅遊、金融、資訊等低能耗新興産業,推動多元化産業發展,改變産業結構單一局面,堅持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今天的克拉瑪依,全市綠化覆蓋率達43.05%,基本形成一條河、一片濕地、四片森林、六個湖泊的生態系統。
在經濟建設取得驕人成就的同時,克拉瑪依市于2001年啟動造林減排工程,實現了當年平地、當年種植、當年成林的奇跡,形成了克拉瑪依市城區與準噶爾盆地之間的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趨勢。2012年以來,啟動“大綠化工程”“荒漠化治理”等生態項目,全市綠地面積由2010年的3.33萬畝提高到2017年的11.46萬畝,每人平均綠地面積增長到11.6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23%,各項綠化指標全疆領先。2013年啟動“藍天工程”,2017年全市空氣品質優良率達87.4%。制定出臺《克拉瑪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實施33項重點工作,開展飲用水源地、黑臭水體、工業集聚區等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不斷改善轄區水環境品質。截至目前,所有地表水源地水質項目全部達標,地下水水質均達到Ⅲ類功能區水域標準,河流、水庫監測斷面的水質項目全部達標。城市供水普及率100%,燃氣普及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9%,污水處理率95.32%。
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克拉瑪依城市景區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依託現有的優質生態環境資源,大力實施旅遊資源全域共建、旅遊服務全域配套、旅遊行銷全域推進、旅遊整治全域覆蓋,構築地質地貌旅遊、石油工業旅遊、城市休閒旅遊三大支撐,著力打造“荒野之旅、時尚之都”旅遊品牌。依託克拉瑪依金絲玉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遊商品,形成了近800家經營店構成的金絲玉産業鏈。依託堪比宜興紫砂的優質紫砂原礦,開發紫砂壺等六大系列産品,建成克拉瑪依紫砂館,大力發展克拉瑪依紫砂産業。依託農業開發區10萬畝減排林海、28萬畝改良荒地資源,打造林果基地,開發生態農業,發展觀光旅遊,實現經濟高效、生態安全的雙贏目標。
改革開放40年來,克拉瑪依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堅決摒棄“經濟逆生態化、生態非經濟化”的傳統做法,大力實施産業生態化、消費綠色化、生態經濟化戰略,在“人不敵天、天人合一、人定勝天、天人和諧”的螺旋上升進程中,走出了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特色發展之路,堪稱人類利用自然、改善自然、適應自然的典範。
(本報記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