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已一月有餘。“港珠澳大橋運作總體上實現了‘安全、便利、有序、通暢’的預期目標。”來自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港珠澳大橋客運量已超過179萬人次,平均每日約6.4萬人次,每日最高約10.3萬人次。
近日,在國資委第八期國企開放日暨中交集團首屆國企開放日活動中,中交集團發佈了科普圖書《超級大橋通車了》,這是首本港珠澳大橋科普圖書。隨這本書一起發佈的還有《鐵路通車了》和《港口建成了》,分別講述肯亞蒙內鐵路和上海洋山港的故事。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肯亞百年來首條新鐵路蒙內鐵路、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一系列超級工程的建成,令中交集團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與橋梁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起重機製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鑽井平臺設計公司。
“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打造核心技術群,支撐了這些重大工程。”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起濤説,“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交集團依託多項重大工程,實施了一系列科技攻關計劃,累計科研經費投入超過300億元,在高等級公路建設、高原凍土公路建設、特大型橋梁建養、深水航道建設、遠海島礁快速成陸、離岸深水港建設、水下隧道、BIM技術開發與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帶動了中國交通基建領域整體技術水準的提升。”
由中交集團自主創新研發的深海高精度碎石整平、深基槽高精度清淤、深海隧道沉管定位安裝等技術與裝備,有力地支撐了世界最複雜、最具挑戰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共獲得40項創新、500多項專利、24個科技進步獎,工程建設期間,有80個國家的工程師與企業家專程來參觀,每年的參觀人數超過2萬人次。
上海洋山港四期工程依靠自主研發的“大腦”TOS和“神經”ECS系統組合,為碼頭提供全自動化智慧生産管理,並把AGV小車、場橋起重機和岸橋起重機變成智慧車隊、堆場和巨型機器人,形成年400萬標準箱吞吐能力,比傳統人工碼頭提升效率30%,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無人碼頭。
除港珠澳大橋島隧技術及洋山港自動化碼頭技術外,複雜環境下快速成島技術及裝備奠定了中交集團在海洋島礁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全球最大的12000噸全回轉自航式起重船,極大地推動了橋梁建造的工業化進程;投資建設的亞洲最大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成為航道疏浚、吹填造陸的“大國重器”;自主研發的“天和號”14.93米超大直徑泥水準衡複合式盾構機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際壟斷。
“十二五”以來,中交集團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國家發明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超過800項,獲國家專利超過6000項。其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科技創新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核心技術支撐的重大工程,令中交集團博得了國際工程界的矚目,已累計獲得包括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百年傑出土木工程獎、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傑出工程成就獎、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傑出結構工程獎等在內的國際大獎34項,顯著提升了中國交通基建技術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