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縣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是該省確定的貧困縣,也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短短幾年,一條以産業發展為帶動、生態扶貧為助力、易地搬遷為突破、民生保障為依託的脫貧攻堅之路鋪向了互助土鄉每一處貧困角落,也喚起了大家為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奮鬥意志。
特色産業:多業開花增收顯著
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所在的沙溝山屬於淺山地區,雖然村裏不少婦女都有不錯的盤繡手藝,可多少年來除了裝飾在衣服上、挂在家中墻上,從未讓它變成過值錢的東西。
自從搬到新村後,縣文化局專門為村裏婦女辦了盤繡刺繡培訓班,定期給她們送訂單,並回收繡品。村民張卓麻什姐告訴記者:“以前住在山上,即使把這些東西繡出來,你也不知道賣到哪去。現在可不一樣了,你看,這朵太陽花能值70塊呢。”
土族盤繡是土族擁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近年來,互助縣將發展土族盤繡作為農村婦女為家庭創收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確定盤繡産業戶1100戶。如今,盤繡産業戶年每人平均增加收入近5000元。
生態守護:綠水青山見真正價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互助縣是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要部分,有近九成面積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
“吸納貧困戶參與造林綠化,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選聘生態護林員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互助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朱安金説,“這樣使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深度貧困人口獲得了就業和脫貧機會,達到了‘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效果。”
互助縣巴扎鄉甘衝溝村貧困戶王永利正是受益者之一。幾年來,由於要照顧自己年邁的老母親,家裏便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2016年,王永利被聘為村裏的生態護林員,年收入1.5萬元。他説:“每天在山上清理完垃圾,檢查完防火,就能回家照顧母親。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目前,互助縣共有生態護林員1011名,年發放管護費用810.72萬元,每人平均年補助1.44萬元;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護林員467名,年發放管護費用380.36萬元,每人平均年補助8155元。
易地搬遷:住得舒心幹勁兒更足
前不久,在互助縣松多藏族鄉前隆村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分配儀式上,拿到新房鑰匙的村民馬元葆高興地拿出了手機給自己家的老房子拍照留念。他告訴記者,新房子在縣城的北環路,等裝修完,我們一家四口就要挪出這“窮窩”,開始在新的環境裏努力奮鬥了。
為了徹底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狀,互助縣加大政策、項目、資金支援和整合力度,重點推進易地搬遷和産業培育。2016年以來,已投入財政補助資金17837.5萬元,完成16個村1540戶的易地搬遷,其中貧困戶652戶2344人。
民生保障:社保+醫保為貧困群眾減負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於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需要加大幫扶力度,完善社會保障來實現脫貧。為此,互助縣全面核查低保兜底人員,落實低保兜底政策,用民生保障為貧困群眾托起脫貧希望。
“在脫貧攻堅戰中,貧困群眾最關心、最憂心、最擔心的不外乎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因為它發揮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最基本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不怕看病還能看得起病,讓貧困群眾可以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朱安金説。
為了讓社會保險體系和醫療保障覆蓋每一個貧困群眾,互助縣為4.8萬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扶貧臺賬,並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了殘疾人兩項補貼、高齡補貼、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30余項保險補助制度,與全國11個省、市實現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為貧困戶設置綠色通道。2017年,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達1.7億元。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中,貧困代際傳播是不能忽視的大問題,而教育扶貧是最能有效阻斷代際傳播的手段。為此,互助縣建立了全縣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動態數據庫,制定了學前一年教育免費資助、高中貧困生補助、大學生補助、職業學校學生補助等11項教育補助政策。2017年,各項教育惠民資金支出3900多萬元,受惠學生達到近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