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邁向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自貿試驗區建設5週年回眸
新華社記者于佳欣、何欣榮、趙宇飛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
2018年10月,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批准設立。
5年來,從1個到12個,從沿海到內陸,從28.78平方公里到120平方公里再到海南全島,自貿試驗區的擴圍升級跑出加速度,也跑出廣度和深度。
展望未來,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蹄疾步穩,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努力將其建成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必將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從1個到12個:形成對外開放新“雁陣”
上海浦東,楊高北路。一道“海鷗門”橫跨南北,一排鎏金大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見證外高橋保稅區的車水馬龍。
從誕生之日起,上海自貿試驗區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就承擔著為960萬平方公里國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探路重任。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後,新設外商投資企業8696個,吸引合同外資超千億美元。
新格局,新路徑。
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探路;2015年,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相繼掛牌;2016年,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7個自貿試驗區向縱深推進;2018年,海南自貿試驗區開啟“全域性”探索……
5年來,從沿海到內陸,從北到南,自貿試驗區建設已經從“一枝獨秀”形成“1+3+7+1”的開放新“雁陣”,構成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發展格局,並與“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協定談判等區域合作相互配合,助推全面開放新格局。
結合本地特色,各地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改革經驗:廣東側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天津探索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福建著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遼寧瞄準深化國企改革、加強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浙江探索推動油品全産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
良好的制度環境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據商務部數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各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約56萬家,外資企業3.2萬家,以不到全國萬分之二的面積,吸收了12%的外資、創造了12%的進出口。
制度創新的苗圃: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先入區、後報關”模式使貨物入區時間由原來的30小時縮短到5小時,結轉時間由原來的2至3天縮短到1天……在大連,便捷的通關物流成為吸引外企落戶的原因之一。
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而是國家的試驗田;不做政策優惠的洼地,而做制度創新的高地。5年來,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推廣至全國,自貿試驗區既扮演了全面深化改革“試驗田”的角色,也發揮了制度創新“苗圃地”的作用。
——不斷創新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外資管理制度。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出臺全國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5年來,負面清單的長度從最初的190條縮短至45條,外資準入開放度大幅提高。
——不斷創新以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掛牌3年的廣東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啟動“網際網路+易通關”改革,通過自助報關、自助繳稅等9項業務創新,平均通關時間減少42.6%、平均通關效率提升80%、“單一窗口”貨物申報上線率達100%,實現貨物通關的便利化。
——不斷創新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天津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一個部門、一顆印章”審批;企業設立“一照一碼一章一票一備案”可以一天辦結;3億美元以下境外投資項目由核準改備案,一天辦結。
——不斷創新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開放為內容的金融制度。截至2018年5月末,已有56家上海市金融機構提供自由貿易賬戶相關金融服務,各類主體共開立71720個自由貿易賬戶,累計辦理跨境結算折合人民幣21.71萬億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説,5年來,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等領域,自貿試驗區形成153項改革試點經驗全國推廣,形成多層次、寬領域、複合型綜合改革態勢和創新格局。
新起點再出發: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
重慶自貿試驗區成立1年多來,成功開立了全球首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邁出構建陸上國際貿易規則的“關鍵一步”。
重慶市商務委主任、自貿試驗區辦公室主任張智奎説,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將充分發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作用,在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中有新作為。
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自貿試驗區建設正以更大步伐,向更高水準、更高層次邁進——
上海將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
海南正圍繞四大定位,加緊探索全域自貿試驗區並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
中國23日發佈了53項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舉措,推動自貿試驗區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放眼未來,圍繞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目標,自貿試驗區建設將為推動形成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寫就新篇章。
新起點,新征程,雁陣齊飛,引吭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