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倫敦的大本鐘……每一座世界名城,都有屬於自己的地標。以西湖享譽全球的浙江杭州,如今,卻有座看不見的“新地標”——數字經濟。
杭州坐擁全國超1/3的電商平臺,實現了全國85%的網路零售、70%的網路跨境貿易,以及60%的B2B交易。2017年,杭州數字經濟實現主營收入8936億元,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三新經濟”對全市GDP增長貢獻超過了50%。
與其説是杭州的創新與包容,成就了阿里巴巴、網易等一大批名企,倒不如説,是數字經濟的興盛與繁榮,重塑了杭州這座歷史名城,讓她在全球城市的發展格局中,找準了自己的坐標和定位,也找到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風口。
資源小市的“數字暢想”
作為資源小市,杭州既無豐富的礦産和港口資源,也無廣袤的土地資源。早在2002年,杭州便提出環境立市戰略,生態籬笆越扎越緊,發展空間更加受限。
面對時代的拷問,杭州作出了命運抉擇,提出“天堂矽谷”戰略,將目光聚焦資訊軟體、網路設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無煙産業”,從拼資源、拼環境,轉向拼技術、拼文化。
近20年來,杭州的數字暢想從未停歇,而且愈加宏偉:從建設“天堂矽谷”,到建設創新型城市,從發展創新型經濟,到突出資訊化和資訊産業,再到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目前,杭州163家上市企業中,數字經濟領域企業佔據半壁江山。
網際網路同樣改變著傳統製造業。近年來,杭州推動機器換人,推動企業從內部數字化向網路化應用拓展,同時,以雲服務平臺為載體,集聚雲服務資源,協同推動“企業上雲”。目前,杭州上雲企業已達6.8萬家,有了這套組合拳,企業生産效率大大提升。
數字經濟的舞臺上,眾多創新創業者固然無比耀眼,但在幕後,卻是杭州為優化産業生態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在雲棲小鎮,有526家涉雲企業,這裡是全球雲計算大數據領域人才的搖籃;針對創業不同階段,杭州有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園接力式的培育鏈條;僅建成3年多的夢想小鎮,集聚金融機構1359家、管理資本2919億元……
網際網路成為“生活基因”
出門不帶錢,只有一部手機,會有多狼狽?在杭州,不僅不用愁,還能過得特滋潤、特瀟灑。
逛超市、進餐廳、打出租,手機一掃便可輕鬆付款。就連農貿市場的菜肉攤,馬路旁邊的爆米花攤,都顯眼地挂著二維碼,否則經常會因為顧客無法付現,而錯失一單單生意。在杭州,90%以上的市民擁有支付寶,就連上醫院、過高速、繳水電費等,全部都是移動支付。
在技術引領下,杭州的數字經濟走進千家萬戶,讓這座城市的人越來越“懶”:打開支付寶,老百姓可以辦理包括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類的100多種公共服務。在其背後,則是杭州加快數據整合、開放、共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切入點所打造的數字政府。
通過加快數據歸集,“群眾跑”變成了“數據跑”。以商事登記為例,85%的新設企業可按“一件事”標準進行網上辦理,減少企業跑腿8萬次。像整合推出“杭州辦事”手機APP,還可實現24小時辦結、一機辦結,打造永不落幕的辦事大廳。
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腦”
杭州的每一天,都是從一串串數據流開始的。清晨,位於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城市數據大腦”早已快速運轉,分析研判路面情況,調整紅綠燈資訊時間,再通過手機終端等把資訊反饋市民。
這個大腦有多智慧,多強大?它所管理的範圍達420平方公里,相當於65個西湖,接管4500路監控視頻、1300個路口的紅綠燈,還需實時指揮200多名交警。在它的指揮下,單一個上高架的路口,平均延誤時長可減少15%。
在杭州,網際網路不單是都市專利,如今在廣大農村,同樣神通廣大:一根網線連全球,2017年,杭州的農村電商銷售額邁過了100億元大關;借助物聯網、自動控制等技術,農業生産實現了精準管控、遠端監控、全程追溯;大數據治理服務智慧農村建設,讓農民、市民共用技術紅利、生態紅利。
“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表示,杭州計劃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將在數字經濟前沿基礎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等領域爭取領跑全國乃至領跑全球,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