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今年5月,西班牙瓦倫西亞,在有食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上,飛鶴乳業第4次斬獲金獎,是唯一一家實現四連冠的中國嬰幼兒奶粉企業,成為世界乳品行業的標桿之一。2017年,飛鶴乳業總體業績增長超過60%,高端産品銷量增長超過200%,3年時間,銷售額從30億元做到100億元。
始建於1962年的飛鶴乳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從一家國營乳品廠逐步走向世界,成績背後是企業56年來對乳品安全和産品品質的執著堅守。
“作為民族乳企,我們要讓中國寶寶喝上更適合他們體質的好奶粉,早日實現‘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飛鶴奶粉’。”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冷友斌如是説。
56年,視安全和品質為企業生命線
好奶粉離不開好奶源。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地處北緯47度,是世界公認的黃金奶源帶,飛鶴乳業的奶源基地就坐落於此。
在位於甘南縣的飛鶴乳業專屬原生態牧場,擠奶大廳裏,工作人員忙碌著,為每一頭牛驗奶、擠奶、藥浴,鮮奶從牛體中擠出後進入封閉的真空管道裏,與外界零接觸,杜絕二次污染。
“每頭牛脖子上都有可穿戴設備,便於工作人員通過數據分析,了解每只牛的進食、反芻、運動情況。一旦體溫或心跳異常,馬上做隔離檢查,進行無抗生素治療。”牧場場長助理徐宏波介紹,“現在飛鶴8個專屬牧場奶牛總存欄6萬頭,每日棄奶量達2730公斤,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在産品質檢方面,飛鶴堅持“不合格原料堅決不投産,不合格産品堅決不出廠”的原則,企業投資近千萬元打造質檢中心,對鮮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包裝進行24小時全程跟蹤檢測,25道檢驗程式,411項次檢驗,確保出廠合格率100%。
2小時,打造從牧場到工廠全産業鏈
如何讓中國寶寶喝上放心的國産奶粉?飛鶴乳業從源頭抓起,歷時10年成功打造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第一條完整的全産業鏈,對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
“從種好一棵牧草”開始,飛鶴乳業建立了從牧草種植、規模化奶牛飼養到生産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乃至售後服務各個環節全程可控的全産業鏈模式。
“打造全産業鏈的過程舉步維艱,當時國內沒有參照,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飛鶴乳業生産事業部副總裁張永久感慨,“當時為了挑選最優質的奶牛,員工們6次出國挑牛,走了1000多個牧場,一頭一頭看,一個一個摸。”
如今,依託全産業鏈,飛鶴乳業形成了“農、牧、工”三位一體的産業集群,從牧場擠下來的鮮奶最快兩個小時便可運至工廠加工成粉,28天即可送達消費者手中,最大限度保證乳品的安全和品質。
不僅在産品生産環節全程把控,在銷售末端,飛鶴實現了産品全程可追溯。在飛鶴齊齊哈爾甘南加工廠設立的可追溯樣品室,各品相不同批次産品存放在此,留樣兩年,用於建立完善的風險自查、自檢體系。工廠行政負責人谷永生隨手拿起一罐奶粉説:“掃描奶粉底部二維碼,産品的名稱、奶源地、加工廠、生産線、質檢時間等諸多資訊一目了然,讓消費者明明白白。”
同時,飛鶴的全産業鏈發展模式,還帶動當地上游牧草種植、奶源建設等産業發展,通過自種及引導齊齊哈爾的克東、泰來等7縣農戶建立合作社、農場等經營組織開展訂單種植,使全省100多萬畝耕地增值,拉動15萬農民增收致富,對農村脫貧,轉移農村勞動力、調整産業結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兩國四地,建立全球科技研發體系
今年6月,在波蘭舉辦的第十二屆全球乳品峰會上,飛鶴入圍最佳創新制法大獎,成為首家從配方到工藝全方位得到國際認可的嬰幼兒奶粉品牌,刷新了國産乳業的獲獎紀錄,並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智造”的力量。
“中國乳業的崛起,需要不斷向其中注入更多創新因素,以技術創新驅動産業升級。”飛鶴乳業技術與研發中心總監蔣士龍表示。
只做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好奶粉是飛鶴幾十年來的一貫追求。為此,企業立足本土做科研、不斷升級“母乳化配方”,為中國寶寶帶來更適合他們體質的好奶粉,引領國産奶粉加速進入高端化時代。
2011年,飛鶴乳業根據中國母乳的“黃金標準”進行研發,推出了國內第一支含倣生母乳成分的高端嬰幼兒奶粉,並聯合中國科學院,對數百名中國寶寶進行了嬰幼兒配方奶粉臨床餵養試驗,成為國內首家完成臨床餵養試驗驗證的奶粉品牌。
此後,基於對消費者“新鮮需求”的洞察,飛鶴又率先建立了以“新鮮生牛乳一次成粉”為核心的新鮮乳粉標準,不斷豐富行業標準內涵,引領行業進一步從安全邁向新鮮品質時代。與此同時,專注于嬰幼兒奶粉的飛鶴乳業,最早參與建立中國母乳數據庫,研究數據逐漸從區域覆蓋到全國。
“深挖全球價值鏈,整合國內外資源是中國乳業的制勝關鍵。”張永久説。飛鶴不斷吸納行業頂尖科研專家加盟,與哈佛醫學院BIDMC合作佈局,搭建起飛鶴哈佛營養中心、佛蒙特大學、北京研發中心和齊齊哈爾甘南實驗室兩國四地研發平臺。
2017年,飛鶴在加拿大興建了嬰幼兒奶粉工廠,輸出專注于嬰幼兒奶粉領域豐富的生産經驗、研發實力、設備工藝等,全面幫助加拿大嬰幼兒奶粉發展,填補了加拿大沒有嬰幼兒奶粉生産經驗和技術的空白。
(本報記者 趙洪波 張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