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  特稿:夢想揚帆記——踏浪絲路話菲島

新華社記者淩朔

不久前,一位西方紀錄片導演在菲律賓呂宋島科迪勒拉山發現了一個叢林部落。部落裏有一位年近90歲的女祭司擅長古老的文身術。部落裏幾乎所有人都嚮往文身,有了文身,才有地位。這一“新發現”,早在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的著作《島夷志略》中就有所記載: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一帶)和麻逸(今菲律賓民都洛島和呂宋島一帶)的男子常搭船到泉州,“罄其資囊,以文其身,既歸其國,則國人以尊長之禮待之”。

原來,海上絲綢之路,不只是貨物往來的通道,不只是人員交往的走廊,更是一條不同文化交流互通的揚帆路,不管是歷史上菲島男子為了文身直挂雲帆下泉州,還是如汪大淵一樣遠渡重洋訪諸國。在中菲兩國有記錄的千年交往史中,寫滿了這樣大大小小的逐夢故事。

一個關於交往的夢

冰河時代,當連成一片的巽他大陸地殼運動導致大量陸橋下沉,一個島嶼集群出現在西太平洋,宛如珍珠散落碧海,讓這片土地自有人類活動以來註定要編織一個個出海交往的夢,其中就包括今天菲律賓的7000多個大小島嶼。

《宋史》第一次明確記載了中菲關係史上的人員往來活動。西元982年,“摩逸國(即麻逸)載寶貨至廣州海岸”。此後,不斷有中國人前往菲島,記錄下當地人“煮海為鹽,釀蔗為酒,織竹為布”的生活圖景。

宋代科技大發展之後,逆風行船技術的普及,使中菲交往的願望越發強烈。《新元史·外國傳》記載,三嶼國(今菲律賓巴拉望一帶)“時有至泉州為商賈者”。而在泉州一帶至今流傳著“要想富,須往貓裏務(今菲律賓呂宋島南部一帶)”的經商民謠。

《明史》記載,明代前往菲島經商的福建人達到數萬人,有些人還在當地定居。西方文獻也記錄到,明代以後菲律賓的華人猛增,僅馬尼拉一地的華人,1571年僅為150人,1588年達到1萬人上下,1603年則突破3萬人。

一個關於交流的夢

交往,帶動交流和貿易,在惠及雙方的同時,促進了對彼此社會的認同,推動了技術、物種、文化、理念的相互傳播。這是中菲交流史中極為明顯的特徵。

宋明兩代,伴隨一些中國商人與菲島人的定期貿易,當時中國先進的農業、工業技術被傳播至菲島各地。中國人向菲律賓人介紹水牛、黃牛、水車、水磨的使用方法,傳播水稻和蔬果的種植方法,交流捕魚、養魚、釀酒技術,傳授採礦、冶煉、火藥、造紙、制糖、建築、印刷乃至使用精密羅盤航海的方法和技術。

菲律賓也向中國古代社會輸出了大量新鮮的物種和手工技術。

明代以前,中國人從菲島地區進口了一種名叫馬尼拉麻的蕉麻,用來製造船上的繩索、錨索。明萬曆年間,伴隨聯通菲律賓與南美洲的“大帆船貿易”的興起,玉米、甘薯、可可、龍舌蘭、鳳梨、木薯、南瓜、腰果、落花生等作物從美洲經由菲律賓傳入中國,而菲律賓的蘇木、片腦、豆蔻、降香、蓽撥等香料與藥材也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藥的藥庫。

一個關於交好的夢

兩種文明,從交往到交流再到交好,往往是從陌生到信任的過程。

中國史書記錄了早期中菲貿易中信任關係形成的過程。中國商船最初抵達蘇祿後,不敢貿然登岸,以敲鼓的形式通知當地人。當地人便劃著小船,帶著當地物産,登上大船與中國商人交易。後來,雙方都覺得這種方式非常麻煩,大船便直接靠岸交易,但須有一兩個當地人到大船上充當臨時“人質”。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信任慢慢建立起來,蘇祿人也從貿易中獲利。他們希望中國商船年年來,常常來,並挽留中國船員在當地長期居住。久而久之,一些中國人乾脆留了下來,成為蘇祿地區的早期移民。

民間交往積累深厚友情,政府交好的時機也漸漸成熟。

1417年,蘇祿地區東王、西王、峒王率眷屬陪臣340多人跨海訪問明朝,受到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也把蘇祿與中國的關係推向高潮。返回時,蘇祿三王一行在途徑德州時,東王不幸染疾病故,葬于德州城北,留下親屬守靈,世代相傳。

蘇祿王訪華是中菲兩國歷史上元首外交的濃墨一筆,但並不是唯一。西元1406年至1410年,馮嘉施蘭國王嘉馬銀三次訪華。這個馮嘉施蘭,就位於今天馬尼拉以北的林加延市一帶。此後的1420年,古麻剌朗國(位於今天的棉蘭老島)國王也前往南京訪問,回國時因病去世,安葬福建,並留有一支後人。

一個關於交心的夢

一個民族的通用語言引用、吸納、融匯另一種語言的元素、語匯,正是文明交融、社會交往、人民交心的寫照。以他加祿語為主的菲律賓語言借鑒融匯了大量閩南方言。菲律賓語言學家馬努厄爾在《他加祿語中的漢語成分》一書中收錄了381個來源於漢語的詞彙。

史書的記載、技術的傳播、民俗的相傳、語言的繼承……就像一個個時光膠囊,收藏著歷史中的友好片段。當海上絲綢之路在新的歷史時期演進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的發展夢想開始升起新的合作風帆。

過去兩年,中菲兩國密切交往互動,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菲律賓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投資等領域展開務實合作,中菲貿易總額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成為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

正是在這樣的發展底氣中,菲律賓毅然決心走進“基礎設施黃金時代”,從鐵路到城市快速路,從跨海大橋到大壩項目……菲律賓積極與中國展開大型項目的探討、評估、融資與合作。

不止是項目建設。無論在反恐戰爭後的城市重建中,還是在禁毒行動的裝備支援裏,無論是在自然災害的救援現場內,還是在加深了解的文化旅途間,都能看見那種親望親好的祝福,以及對海不揚波的企盼。

歷史和現實在交匯。千年的積澱,讓友好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