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來,通過學校、電大、黨校、網路等不同渠道,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建(右一)授課學生超過300萬人

改革開放40年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滄桑巨變,不僅發生在實踐領域,也同樣影響著理論和教育領域。

以金融學為例,作為現實市場經濟核心理論學科,從一開始照搬的蘇聯模式,到引入市場經濟新概念,從一邊批判一邊改變,到變成考生們最為追捧的顯學。

40年的金融學教材,也從一個微觀角度,折射著市場經濟從無到有,經濟體制改革摸著石頭過河,並逐步成熟與國際接軌的全過程。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健今年65歲,每天依然非常忙碌,除了給本碩博各階段學生上課,還擔任MOOC課程團隊負責人,為範圍更廣的“學生”提供金融學遠端教育。在前往金融街參加一個重要會議之前,她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坐在幾摞學術期刊後,和北京青年報記者聊起了見證金融學科伴隨著改革開放發展的歷程,她説能見證和參與這個過程是幸運的,也是有價值的。

改革開放初期講金融學 一邊批判一邊講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學(貨幣銀行學)》是金融學科的統帥性核心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學科取得了長足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金融人才,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重要貢獻,李健教授完整地見證和參與了這段歷程。

1978年,中央財經大學恢復招生,1979年,李健考入中央財經大學,她們那一屆是學校第一批面向全國招生的學生,1983年畢業後留校任教,除了借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兩年,這35年幾乎都在學校從事金融學教育工作。

李健讀大學時,國家的改革開放剛啟動,很多領域都發生了劇烈變革,金融學教育也不例外,她上學時老師們給她們印講義,教材上是從蘇聯那裏搬來的計劃經濟內容,但社會卻從計劃經濟的體制中不斷鬆綁,市場經濟元素不斷出現,在畢業前,李健從未接觸過任何一本西方經濟學的書,對西方經濟學的名詞、術語、概念到整個理論體系完全不了解,當時能查閱到的資料上,對這些都持批判態度,學習就和改革同步,“改一點,老師們就給我們講為什麼這樣改”。

她從教後,需要給學生講授這些東西,領導佈置的一個任務是講授《當代西方貨幣金融學説》,當時面臨兩大困難,一是物質條件差,資源稀缺,沒什麼像樣的教材,李健1984年到北大進修一年,才接觸到了西方經濟學。在講課中,自己也給學生用蠟紙油印教材,“印象深刻,刻曲線不好刻,出來歪歪扭扭的,現在看確實很簡陋”。李健一邊教一邊學,經常到圖書館充電,“帶著饅頭和水瓶,一鑽進去就是一整天,那會兒捨不得複印,把書上的東西抄在小卡片上,做了好幾抽屜小卡片,這個學派200張卡片,那個學派300張卡片”。從圖書館回來後謄出來,圖表都得自己手畫,“就像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種感覺,整個知識體系,學術框架,研究範式,都是全新的,相當於從一片白紙上一點一點學”。

另一個問題同樣棘手,書上講的和現實不一樣。當時關於經濟學的課程都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分為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金融學分為資本主義的貨幣與流通,社會主義金融理論,這就是兩分法,後來説老叫資本主義不好聽,改成貨幣銀行學原理,就是講西方的東西”。對於這些內容,老師們一邊講一邊批判,講一段批判一段,但是,批判的內容卻在改革中出現,這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困惑,“學生會問,既然是批判的東西,為什麼還要這麼改?”這就要求老師研究大政方針和現實問題,然後才能解決學生們的困惑。現在成為常識的一些東西,在當時還是先鋒和前沿概念,甚至有些“敏感”,大家一步一步往前探索。

當時講的計劃經濟以財政為主,金融只是輔助,到了80年代中期,金融就變得很重要了,“1984年人民銀行成為央行,工行接了它的商業性業務,這是一項標誌性的改革舉措,之後,對西方的東西接受的多一些了”。李健回憶,一直到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教學中的兩分法才基本結束,不再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老師們可以真正從學科角度開始教學。

風雲激蕩的改革年代 零距離托著金融學成長

在一片白紙上搞建設,艱辛可想而知,但也有白手起家的優勢,束縛教條少,發揮空間大,當時整個社會都在劇烈變革中,一切都是新的,人們並不知道要往哪走,但堅信原來的老路不能走了,各種改革和探索為從事教學和研究的人們提供了絕佳的樣本和案例,後來的學者們經常讚嘆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從不同角度解讀中國的經濟奇跡,但李健她們當時身處其中,就見證了這樣的過程,“改革應該怎麼走,為什麼要這麼改,每一項改革有何利弊,都可以研究,一項接一項,目不暇接,帶來的衝擊很大,有太多東西需要去搞明白”。改革出現的問題也需要研究,“比如當時出現的通貨膨脹,以前計劃經濟時代不需要研究這些問題的,當時就得作為新問題來研究”。

那個年代,政府對改革也沒有經驗,希望借助專家學者們的智慧,學者們並不僅僅局限在象牙塔裏從旁觀者角度研究改革,而是積極投身改革,非常“入世”,他們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改革措施調研、論證、座談等,這些實踐經歷讓他們對學術有了更深的認識。1985-1986年,李健曾借調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給楊培新做助手。楊培新提出了通過承包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主張,被中央採納,被理論界譽為“楊承包”。這樣的經歷彌足珍貴,讓李健近距離了解制度的設計和探索,視野更加廣闊,境界也更高了,“當時做學術,講課和國家、時代結合得非常緊,可以説是零距離的,廣播、電視、報紙上講的改革措施,很快都會進入教材”。

國家的改革是漸進式的,教學的改革也是漸進式的,教材從完全的計劃經濟,到逐漸增加市場經濟的內容,到後來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漸變的過程中,教學不斷在變化。

改革開放,一方面是改革,另一方面是開放,頻出的改革舉措豐富著學者們的研究,不斷開放的環境也讓大家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剛開始大家都不懂,也不像現在可以開很多學術研討會,因為周圍很少有人可以去請教,和國外的學術交流幾乎是空白的”,隨著開放力度的加大,局面有所扭轉,到了80年代中期敢把洋人請過來了,1986年,李健參與邀請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來做講座,“當時在現實中見到了原來只在書本上看過名字的人,還挺激動,我説我要把你的理論介紹給學生,他原以為這裡都是批判他的,沒想到還有人知道他,喜出望外”。後來,和國外的學術交流多了起來,知名學者來中國做學術訪問也越來越多,“很多都是原來批判的,後來也不批了”。

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健的教學水準也不斷精進,1985年給本科生講《當代西方貨幣金融學説》,每年完善一次,1989年就公開出版,這本書填補了學科的空白,1992年就獲得了國家優秀教材獎。

世紀之交學科建設 瞄準國際先進水準

90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金融學的課程設置也逐漸多元化了。隨著社會進步,能獲取的資訊也越來越多遠,西方的學術流派、觀點等被引入,學科建設也向正規化的目標邁進。李健認為,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改工程和新世紀教改工程,對當時的教育教學改革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98年開始立項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2001年結項,解決了金融學的6門核心課程問題,大家告別了只要能開出課程就算合格的基礎階段,開始重視教學計劃,設立了專業門檻。新世紀教改工程中,中央財經大學牽頭全國有該學科博士點的54個學校參與金融學學科建設,解決了本專業的10門核心課程,課程體系逐步完善。李健回憶,世紀之交,大家已經開始從剛開始的跟在後面學習國外經驗轉到把目標瞄向國際,找來國際上排名靠前的50所大學的課程表研究比較,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需求,確立自己的課程體系、理念、思維、方法、教學手段等。

李健和她的同事們集中精力在課程內涵上下功夫,老師們之前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講課、考試都沒有統一標準,學生的學習品質保障不夠,就探索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也有了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金融學科遍地開花,甚至有的並不具備開設金融學科能力的學校也盲目開工,李健全程參與了學科國家標準的建設,“金融學科很熱門,有的學校先開課招人,再根據實際情況提供課程教學,能上幾門算幾門,國家標準就要規定先具備什麼樣的師資力量才能開設這個學科”。有了這樣的成績,李健認為,學科建設無止境,要不斷探索。

對話

為改革開放培養人才

體現了教師的價值

對話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健

北青報:現在回首上世紀80年代初剛開始從事金融學科的教育,您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者困難是什麼?

李健:當時自己都沒接觸過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好不容易看到一本書,讀完發現還有別的書,看完發現還有專業期刊,當時外語也沒那麼好,整個知識體系和框架都沒有,對於把數學運用到經濟學中的方法也不熟悉,整個研究範式、理論體系都是非常陌生的。

我自己還不太懂,就得給別人講課,這挺痛苦的。只好一邊教一邊學,現炒現賣,有時候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不了,只能坦率地説我也不知道,下節課回答你這個問題,下課後自己再跑到圖書館去查資料。

北青報: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氛圍如何?對金融學科建設和發展有何影響?

李健:上世紀80年代,大家思想解放程度很高,思維很活躍,以前從不敢想的東西都敢探索,大膽創新,波瀾壯闊,各方面發展速度都很快,很懷念當時的氛圍。

教學的背景就是社會的改革,當時廣播電視都普及了,學生會問,昨天新聞介紹的那個改革措施是什麼情況,你必須給人家解答問題,所以改革推動著教學的發展。

北青報:您從事了30多年金融學教育工作,這個時間基本和改革開放過程重合,如何評價這個過程?

李健:改革開放後,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對金融人才需求量很大,我們説改革,中國經濟要發展,沒有人才怎麼幹?通過教學培養出很多學生,後來都投身經濟建設,很多人成為各個領域的棟樑和骨幹,他們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這麼多人從你的教學活動中受益,增長了知識,通過他們,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體現了教師的人生價值。

記憶體

授課超300萬人

讓更多人了解金融

除了給學校的學生上課,李健還給更多的“學生”講課。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從1950年就開設了《金融學(貨幣銀行學)》課。1986年張玉文教授在中央電大及各省分校率先主講的《貨幣銀行學》和王佩真教授主講的《社會主義金融理論》,受到全國幾十萬電大學生的歡迎,兩門課後來合併為《金融學》,一直由課程組老師主講,受眾超過百萬。

1997年起,李健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貨幣銀行學》主講教師。1998年以來,中央黨校及各省分校聘請李健主講《貨幣銀行學》,學員超過百萬,作為全國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貨幣銀行學》課程的主考單位,選修此課的學生也數以百萬計,2003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後首創的開放性課程網站也讓眾多學子受益,2013年,在教育部開放課程平臺首批開設了《金融學》資源共用課,選課人氣榜上一直排名前幾位,2016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用課,2014年開設《金融學》MOOC課程,選課人數近60萬人,被評選為首批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2017年1月,中國大學線上開放課程論壇上,《金融學》MOOC課程主持人李健獲得傑出貢獻獎,課程團隊教師榮獲優秀教師稱號。

李健説,粗略估計,通過學校、電大、黨校、網路等不同渠道,這35年來,她授課學生的超過300萬人,她表示,做這種課程對個人沒有收益,不算教學工作量,也沒有一分錢津貼,還經常需要搭進去自己的科研經費,團隊十幾名老師一起在做這門課,都很辛苦,“能堅持用心去做是教師的一種社會責任,作為老師,給學生提供最好的課程是本分,讓更多的人受益,是有價值的事”。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供圖/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