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雨九酸”的“酸雨之都”到“一灣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國家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從西部傳統工業城市到全國第三大汽車生産城市,廣西柳州在發展工業經濟的歷程中,不斷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契合點,闖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民生效益和諧統一的綠色發展之路,堪稱中國工業城市綠色發展的奇跡。
作為老工業基地,柳州有著近百年的工業史。柳州機械廠在1932年造出了廣西産第一輛木炭汽車,1937年造出了廣西産第一架軍用戰鬥機,奠定了“廣西機械工業搖籃”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後,柳州新組建了柳州鉛鋅礦廠等一批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工業迎來黃金時期,汽車、鋼鐵、機械三大支柱産業日益壯大。
工業賦予柳州獨有的特質與榮光,也給其留下了發展中難以回避的桎梏與沉疴。在柳州市工業博物館“生態宜居館”裏,挂有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污染最嚴重時的老照片:市區內煙囪林立、濃煙滾滾;街上行人掩鼻而行、戴口罩騎車。冶煉廠後是“白頭山”,蟠龍山下是“黑瀑布”。市區30余個大小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柳江死魚漂浮、竹鵝溪污水橫流、農田菜地作物倒伏。
“工廠在城中,城在工廠中”是改革開放初期柳州市區的真實寫照。由於規劃不合理、治理跟不上,這些工廠排放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尤其是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嚴重超標,年酸雨率高達98.5%,出現“十雨九酸”的污染現象。
城市與工業,魚和熊掌,如何得兼?最終,柳州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路子,“既要工業,又要碧水藍天”成為共識。
為徹底改變環境污染局面,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柳州市委、市政府將綠色發展作為重要考核指標,開展系列行動治理環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全市企業也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問題其實就是企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基礎,在工業柳州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環境保衛戰’。”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説。
柳州重點加強“三廢”治理,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全市強制淘汰工藝落後的工業鍋爐沸騰爐,對47台沸騰爐(共400蒸噸)進行更新或改造;對23家污染重、能耗高的企業編制完成重點企業污染源防治規劃;建立二氧化硫排放許可證管理系統,向100多家二氧化硫污染源的重點監控企業頒發了二氧化硫排放許可證;2006年,忍痛關閉了1951年成立的系列氧化鋅産量居世界第一的老企業柳州鋅品廠。
“柳鋼如果不做好環境保護,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柳鋼集團董事長潘世慶説。按照“既要柳鋼的快速發展,也要柳州的綠水青山”的發展思路,柳鋼集團近10年來累計投資70多億元,建成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燒結球團煙氣全脫硫、鋼渣熱燜等50多項節能環保項目。
“綠色發展不是柳鋼的掣肘,而是新優勢、新動力。”一系列節能減排新技術,讓柳鋼在迴圈經濟中找到新的增長點。如今,柳鋼企業産能從100萬噸發展到1200多萬噸,污染排放量大大降低。
從曾經的“排污大戶”到如今的“綠色鋼企”,大自然也給予了最公平的評價。近期,有職工在柳鋼廠區拍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的身影,與柳鋼一墻之隔的雀山公園裏也成了“鳥兒的天堂”,每年都有大量外地攝影發燒友到此拍攝翠鳥和白鷺。
柳江河是流經柳州市區的唯一大江,是柳州市的母親河,柳州市92%的生産、生活用水取自柳江。但市區生産、生活用水形成的廢水曾大多數直接或間接排入柳江,每年通過排污口流入柳江的廢水量超過3.5億噸。
為徹底改善柳江污染問題,柳州開啟“鐵腕”治水,全面啟動“史上最嚴”排污準入機制。目前,柳州市已投資600多億元建成5大污水收集系統,收集管網1058.79公里,對城市37個排污口進行截留,建成污水處理廠11座,建成4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7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100%。此外,柳州市還與毗鄰的來賓市、河池市簽署“柳來河一體化”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這是廣西首個環保聯防聯考區域協作機制。
如今,曾經的黑臭水體變得清澈見底,柳江河飲用水保護河段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部分河段達到Ⅱ類水質標準。2016年,柳江河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在廣西37條河流93個重點河段水體水質評價中位居第一,“柳江環境整治項目”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全國工業城市河流治理的典範。
柳州持續開展污染治理,在“十一五”末期,柳州已經甩掉“酸雨之都”的帽子,“十二五”階段,柳州市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二氧化硫年均值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並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降幅全區第一,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63.2%提升到64.9%,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由40.37%提升到43.19%,柳江河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
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又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柳州正向著打造生態優美、美麗宜居的萬億工業強市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