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090491969275.png

汶萊海事博物館內景(圖源:國際線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汶萊進行國事訪問。汶萊這個國家在中國的元朝時被稱作“渤泥國”,到了明朝開始稱為汶萊。汶萊與中國的友好交流歷史源遠流長,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更是在幾百年前就將兩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近日,記者探訪了位於汶萊首都斯裏巴加灣市的汶萊海事博物館,尋找兩國跨越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交往傳奇。

1542090546784519.png

沉船中打撈出來的明朝文物(圖源:國際線上)

汶萊海事博物館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哥打巴都,是汶萊的古都。1997年,汶萊在海洋石油勘探過程中發掘並打撈出一艘來自中國明朝的商船,如今這艘商船上的文物都陳列在海事博物館中。接待記者的是汶萊體育與文化部博物館司前司長、汶萊歷史和考古學家卡裏姆博士。他一邊介紹館藏的珍貴文物,一邊將中國與汶萊間的那段歷史娓娓道來:“這艘船講述了中國與這個區域國家的交往歷史,我們在這艘沉船中發現了超過15000件文物,其中有60%來自中國,其餘的40%來自包括泰國的周邊國家。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這艘船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因為泉州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港口,而很多中國商人也來到汶萊,因為在那一時期,汶萊也是這一區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王國。我們生産樟腦、各種香料、玳瑁,這些對於中國也是非常重要的貨物。”

1542090585518559.png

沉船中打撈出來的明朝文物(圖源:國際線上)

根據研究,這艘沉船建造于15至16世紀,而沉船上的貨物也證明了這是一艘來自明朝的貨船。卡裏姆博士表示,在當時的貨物貿易中,來自中國的瓷器是最重要的貨物:“在那個時代,中國的商人們用中國的瓷器來交換我們本地生産的物資。你來看這些文物,他們來自中國的泉州、廣州、江西的景德鎮。”

image.png

汶萊古都哥打巴都如今已經被森林覆蓋(圖源:國際線上)

卡裏姆博士介紹説,中國瓷器在汶萊古代的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瓷器也進入了當地人的生活,豐富了家庭裝飾,裝點了餐桌。而在交往中,中國的商人們也逐漸了解了當地人的需要,開發了面向當地的商品。卡裏姆博士指著一件展品介紹説:“這是一件本地常見的馬來(西亞)壇子,,我們一般都會使用這個樣式的壇子,他看起來非常的簡單。但是中國人真的非常聰明,他們了解了馬來人有使用這種器物的習慣後,燒制了一模一樣的瓷質水壇,使用傳統的中國青花瓷工藝製作,這比我們原來使用的要漂亮的多了,當然也要貴的多了。”

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中國和汶萊貿易頻繁的碼頭,600多年前,這樣的商船滿載了來自中國的貨物遍佈博物館門前的河口。如今,古都的繁華已經伴隨著歷史煙消雲散,但是這裡的河邊和山上,還輕而易舉就可以找到來自中國的古代瓷器碎片。在博物館外,卡裏姆博士對記者説:“我們的關係並不是從今天開始的,也不是這個世紀開始的,而是已經持續了千年,在汶萊甚至發現過來自(中國)宋朝使臣的墓碑。”

卡裏姆博士曾經在2012年出版過《追溯汶萊—中國史》一書,詳細介紹了兩國間在歷史上頻密的交往。對於卡裏姆來説,最讓他興奮的是中文兩國人民跨越歷史的交往,“海上絲綢之路”的傳説如今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天又獲得了新的生命。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汶萊進行的正式友好訪問,他表示:“這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訪問,他提出了有遠見的‘一帶一路’倡議,而汶萊也參與其中。因此,這次訪問對於我們來説是非常好的。在明朝的時候,我們遺憾地錯過了鄭和的船隊,他沒有來過汶萊,但是還好,這次我們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