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時代的個人資訊保護”分論壇上提供了一組數據:2018年上半年,54%的中國網民在上網過程中遇到網路安全問題,其中遭遇個人資訊洩露問題佔比最高,達28.5%;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國檢察機關共起訴侵犯個人資訊犯罪案件3719件、8719人。
不僅僅在中國,資訊安全已成為全球問題。張軍指出,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危害個人資訊安全犯罪已成為常見的犯罪類型,層出不窮、屢打不盡,電信詐騙、敲詐勒索、非法集資等下游犯罪“如影隨形”,不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和財産權利,有的還演變成重大的資訊安全和政治事件,威脅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論壇上,與會的各國專家共同呼籲,推動立法完善,構建個人資訊多元保護體系。
“大數據時代,個人資訊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張軍説,比如掌握了某個人的消費記錄,就可以分析其消費需求和喜好,從而定向推送産品廣告;掌握了某個人的健康狀況,就可以向其推介特定藥品和醫療資訊。
張軍指出,圍繞個人資訊的非法獲取、出售、非法提供、非法利用,形成了非法産業鏈,其中侵犯個人資訊的違法犯罪居於上游,中游、下游滋生出電信詐騙、金融詐騙、敲詐勒索、非法拘禁、綁架甚至故意殺人等犯罪。
張軍表示,個人資訊保護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資訊流通無國界,大數據時代個人資訊保護也成了跨國界的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立法保護個人資訊,成為與會國內外專家的共識。“個人資訊如何在這個時代得到保護,還需要從立法方面進一步完善。”厄瓜多總檢察長雷依納指出。俄羅斯總檢察院高級檢察官尼古拉耶維奇認為,資訊流通的過程跨越國界,各國須在一個統一的國際法律基礎下保護個人資訊,“沒有法律保護是不行的”。
2018年5月,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具懲罰性的數據保護法——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生效,引發全球關注。“這個條例的成功實施表明,在個人數據保護領域制定和實施統一的國際標準是完全可行的。”白俄羅斯總檢察長科紐克指出,應對個人資訊保護這個全球挑戰,國際合作非常重要。
基於上述共識,張軍在論壇上發出倡議,各國應秉承平等、互信、互利原則,堅持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共同打擊侵犯個人資訊等網路犯罪,強化個人資訊民事法律保護。
據張軍介紹,中國的《個人資訊保護法》目前已列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我們願意向各國檢察機關學習借鑒個人資訊保護立法方面的成熟經驗,也願意同各國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他説。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路資訊化辦公室主任、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任莊榮文表示,在共同推動立法的同時,各國應當在發揮數據價值、加強合理利用方面深化合作,平衡好資訊開發利用與保護個人資訊安全的關係,充分發揮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