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在浙江諸暨楓橋鎮的街巷就會準時出現一批穿著紅馬甲的巡邏隊伍。這支在當地“大名鼎鼎”的隊伍,有著一個響亮的名號——“紅楓義警”。
“紅楓義警”現有正式成員119位,申請加入的則多達1200多人,“想成為正式成員,需要經過層層的考驗。”楓橋派出所教導員吳嘉軍説。
其實,“紅楓義警”的成立很偶然:去年5月,一群熱衷於晚飯後鍛鍊的楓橋群眾,看到派出所民警經常在街巷巡邏很辛苦,於是就主動提出幫助民警巡邏。之後,民警因勢利導,把這些群眾“收編”,引導成了現在的“紅楓義警”。
如今,“紅楓義警”不僅承擔治安巡邏、法制宣傳的工作,而且還幫助進行安防教育、糾紛調解、文明勸導、社會關懷,成了楓橋社會治理的一支“新警力”。
“靠的是人民,為的是百姓”
“紅楓義警”只是諸暨創新“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
諸暨位於浙江中北部。1963年,因創造“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得到毛澤東的親筆指示。此後,“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成為了55年來中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
“老楊調解室”是2010年從公安局退休的楊光照與同樣退休的3位老人一起建起來的。成立8年,累計受理的各類民間糾紛達1800余起,調解結案1763起,兌現各類協議(經濟)賠償款5600余萬元,調解成功率達到98%,結案率達到100%,群眾滿意率100%。如此之高的調解率,老楊説,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行,依靠的是群眾的力量。
前不久,因為交通事故産生糾紛,楓橋的兩名村民找到了“老楊調解室”。可由於涉及錢的賠償,老楊從情感角度幾次勸解,雙方還是爭執不下,之後,老楊找來雙方的朋友、派出所、調解志願者聯合會、律師工作室等,從事實、法律、情感各個角度分析,雙方終於達成了和解協議。而在去年底,老楊説,同樣是一場交通事故賠償糾紛,他把雙方拉到一起調解,還去找交警中隊和律師等,來回幾趟才能把問題徹底解決。
目前,老楊的調解志願者團隊成員就有100多人。“老楊調解室”也變成了“老楊調解中心”,成為社區民警、特邀調解員、志願者一起的聯動調解組織。在楓橋,“有事找老楊”也成了當地群眾的口頭禪。
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徐良平説,“楓橋經驗”走的就是群眾路線,“靠的是人民,為的是百姓”。
據悉,目前諸暨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就有728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2232家,參加人數達28萬餘人,佔到全市150萬常住人口的18.8%。
“楓橋大媽”“紅楓義警”“藍天救援”“詹大姐幫忙團”“愛心螞蟻志願服務社”“鄉賢參事會、議事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成為了諸暨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並形成諸暨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始終堅持“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
到今年,諸暨已連續13年被命名為“平安縣市”,捧回浙江省首批“平安金鼎”,榮獲全國綜治最高榮譽“長安杯”。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6%以上。
徐良平認為,55年來,讓“楓橋經驗”歷久彌新,從“盆景”變為“風景”,其核心要義是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
近年來,諸暨主動適應新的形勢、矛盾和變化,因時、因勢而動,與時俱進提升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至今,諸暨已建立了包括13大專業調解機構、742家調解組織、3536名人民調解員組成的大調解體系;形成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多層次、社會化、全覆蓋”大調解格局;還創造了“依法疏導”、“換位思考”、“聯動調解”等的“調解七法”。
據統計,近5年,全市人民調解組織受理矛盾糾紛近7萬件,調解成功率則達到了98%。
與此同時,諸暨還以善治為目標,廣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共治,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以群眾自治為主體,破解“村務行政化、幹部説了算、群眾靠邊站”村級管理難題;通過“五議兩公開”,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在全市551個行政村(居、社區)全面制訂村規民約、社區公約;要求村兩委幹部以及廣大黨員帶頭承諾,持續強化“三資”管理零違規、“四不”承諾零違背、“四違”零容忍、村級工程零投訴和村級公務零招待,“從源頭上斬斷利益鏈,讓群眾明白、讓村幹部清白。”
諸暨還實施政府法律顧問制度,邀請律師參與重大決策制訂、房屋徵收、農村土地流轉等,通過“政民e線”、“1963法潤”、民生微信等,實現網民留言“2小時網上回應,24小時限時辦理”和民生類網帖100%回復,打造“24小時不下班的網上政府”。
據悉,“網上立案、線上調解”的“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自今年1月建立至今,通過平臺上線的矛盾糾紛5365件,結案4623件,調解成功2981件,調解成功率56%。諸暨的這一線上矛盾糾紛調解又走在了浙江的前列。
“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
“村口路燈不亮,走路很不方便”“路口有人設攤,圍觀人員較多,請儘快處理”……走進楓橋鎮綜合指揮中心,一條條資訊跳躍在中心大螢幕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9萬多楓橋人生活中發現的點滴資訊、問題都可以反饋在這個平臺。
資訊的背後,是諸暨依託網際網路建起的“社會綜治、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基層治理四平臺”。
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綜合指揮中心是這個平臺的“大腦”,負責“資訊收集、分流交辦、執行處置、日常督辦、資訊反饋、督查考核”,實現“受理、執行、督辦、考核”閉環管理,事項辦結原則上要求“即事即辦”,對疑難複雜事項最多不超過7個工作日。“平臺上,一盞盞亮著的燈,則提醒是未辦結的事項,要求儘快完結。”
2008年,為進一步推進基層治理轉型,諸暨開始探索基層治理的網格化管理。2017年,該市又整合原來鄉鎮設立的“七站八所”“七網八網”,將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國土資源、環保、建設、人力社保、司法等7個部門的服務管理職權和人員全部納入鄉鎮屬地管理,鄉鎮機關幹部、站所人員下沉網格。
目前,全市共有網格1203個、網格員2148名,工作內容涵蓋了矛盾化解、公共安全、違法監管等100余個具體事項。2017年以來,各網格累計採集的資訊就達52萬餘條次,事件按時辦結率達99.6%。
“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小區域’激發了‘大活力’。”諸暨市委政法委張磊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