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寶鋼股份1580智慧車間,一部部行車正在空中自如行走、吊卸鋼卷,駕駛艙內卻空無一人,燈光昏暗的整片作業區域也難尋一人,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黑燈車間”。這個車間是寶鋼在全球製造業面臨重大調整、國內鋼鐵業步入“冬常態”之際,進行的一次“工業4.0”試水。

1580智慧車間既是上海智造的代表,也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這個標桿背後既離不開寶鋼自身的自主創新,也得益於全球的分工協作。故事的主角除了寶鋼,還有一家德國跨國企業、工業4.0的發起者——西門子。正是寶鋼與西門子相互借力,發揮各自優勢,催生了這座先進的智慧車間。

伴隨進博會的舉行,這樣的“經典合作”定會層出不窮。

分工協作相得益彰

改革為中國提供了創新和技術的沃土,開放則推動中外製造業交流不斷擴大,帶動更多、更新的技術應用在中國落地生根。40年間,中國從快速追趕到融入全球社會;而跨國公司在中國也從試水,到攜手合作融入中國社會,始終與中國相迎相伴。

“中國製造業從小變大、由弱變強,離不開融入全球分工協作體系的助力。”正如西門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説。以寶鋼為例,1978年12月23日,寶鋼在上海打下第一根樁基不久,西門子就向寶鋼提供了冷軋自動化系統,此後的40年,西門子始終與寶鋼相伴前行。40年後的進博會上,西門子第一次全景呈現其在數字化企業、可持續能源、智慧基礎設施和數字化醫療等領域最新的解決方案和應用實例。“我相信進博會將成為西門子與中國的合作夥伴在新時代增進交流、共同擘畫數字化創新和技術藍圖的重要平臺。”赫爾曼説。

跨越時代、跨越國界的強強聯合、分工協作,打造了一個個被時代所銘記的“大國重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製造業。

2017年5月5日下午,國産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在浦東國際機場一飛沖天,億萬國人的“大飛機夢”終成現實。C919這一創新工程,不但要舉全國之力,更要聚全球之智。國際上,幾乎沒有飛機是完全在一家工廠裏生産出來的。

正如GE旗下昂際航電相關負責人所言,在一個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時代,每一個螺絲釘都要國産已經不可能,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飛機以及中國的航空工業也世界的一部分。“在全球範圍開放式地尋找優秀供應商提供産品部件和服務,並由主製造商進行定義和整合的飛機,這才是航空界認為的‘國産’,而C919就是這樣的集大成者。”GE航空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向偉明説,借助進博會大平臺,GE航空將向世界展示其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維修服務方案以及數字化産品服務,與中國同行共同探索和開創更為多元化的合作和發展契機。

市場越做越大

當前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持續看好,是跨國公司的基本判斷。而這種判斷來自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來自不同國家、民族、歷史文化背景的跨國企業,帶著對工業進步同樣的最高追求走進中國,一同創造社會價值。

上世紀90年代,當德國一些企業對是否到中國投資踟躕不前時,當時的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馮必樂説:德國企業不去中國的風險要大於去中國的風險。就在不久前,有記者問西門子全球CEO凱颯,改革開放中的哪件事情給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説:簽證。就在今年初,他成為第一批獲得十年期中國簽證的外籍人士。他説,這是一種最大的信任。“信心”與“信任”,是一種超越單純的商業動機的默契與相互尊重,是推動合作的精神力量。

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礎上,市場才能越做越大。數據顯示,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中國的製造業産值佔全球的20%。與此同時,中國正從製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這意味著,中國對生産裝備不僅有數量上的需求,更有品質上的要求,需要從全世界進口最先進的裝備。進博會為全球頂尖技術裝備企業提供了一個向中國和全球自我展現的絕佳平臺。

施耐德電氣1987年進入中國,從渤海之濱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合資工廠起步,將中國發展成為其全球第二大市場,從最初專注于中低壓配電及工業自動化,發展成為今天的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説,“進博會是中國繼續深化開放的展現,也是中國主動向全世界開放市場的積極姿態。這為我們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增添了信心和動力。”進博會中,施耐德電氣將向中國和世界分享最新的數字化創新成果。

博世(中國)投資公司總裁陳玉東也表示,博世期待在這個世界一流的博覽會平臺向中國和世界分享創新成果。自1909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辦事處以來,博世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如今,博世在中國擁有62家公司以及近6萬名員工,中國已經成為博世在德國之外的最大市場。“從零部件和産品型製造企業向物聯網公司轉型,博世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用領先的互聯科技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輕鬆、簡單。”。

作為在産品和技術居於世界前列的機器人綜合製造廠商,那智不二越一直把深耕中國市場作為公司發展的戰略。公司副總經理劉曉兵表示,那智不二越進博會現場帶來全新型産品和機器人,希望能通過這一平臺與中國知名企業以及與中國製造業前沿企業達成戰略性合作。進入中國市場14年來,目前那智不二越在中國市場的産品主要以工業産品為主,口號是“為製造業做貢獻。”劉曉兵希望借助進博會讓這個口號變得更響亮,也希望更多中國企業與客戶能通過進博會了解那智不二越。

上海製造的機會

進博會的舉辦,對於上海來説是一次借力各方打響“上海製造”品牌的機遇。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培育了汽車、電子資訊、成套設備、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精品鋼材、生物醫藥六大支柱産業。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上海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

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量化指標——2020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之後陸續出臺的上海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7條”、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50條”等政策舉措,讓外界看到了“上海製造”的決心。

“沃爾沃正式在中國設立總部之前,我們在中國大約有500家供應商,其中超過半數集中在長三角。而上海在長三角地區又擁有最好的汽車産業環境,所以我們選擇將中國區總部和研發中心設立在這裡。”參展進博會的沃爾沃集團中國區黨委書記李香花説,“沃爾沃中國研發中心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上海為此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李香花説,從産品到服務,再到系統研發、企業創立,中國與世界已經深度融合,作為一個創新創業的基地,上海正孕育著全球合作的新契機。

通過進博會可以發現,隨著全球産業分工出現新的變化,跨國公司不斷調整全球的産業鏈佈局。要擦亮“上海製造”這塊金字招牌,還要更清晰把握新時代上海的資源稟賦。“上海要集中火力,有所為有所不為”,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説,把握上海製造的內涵特質,應該注重高精尖的屬性要求,體現智慧融合的時代特點,突出品質標準的導向引領。

就進博會開幕前幾天,ABB宣佈投資1.5億美元在上海新建一座其全球最大、最先進、最具柔性的機器人工廠,實現用“機器人製造機器人”。這座超級工廠建成後,年産量將達10萬台,整個上海的機器人年産量也隨之翻番,將有力支援上海及中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表示,“我們認為上海是最合適的地方。”這幾年來,在浦東的ABB機器人基地,誕生了眾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産品,比如,世界上第一款真正實現人機協作的雙臂工業機器人YUMi,應用於3C行業的最新款小型機器人IRB 1100等。

就在ABB之前,特斯拉超級工廠也宣佈落戶上海,這些都是上海加快實施汽車、飛機、船舶等産業對外開放的“成績單”,將有助於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與上海製造産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在先進製造業方面實現擴大開放與高品質發展良性互動。陳鳴波表示,借助這次進博會,要向世界傳遞上海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堅定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決心和信心。

面向未來20年,上海一直思考如何構建新的産業發展格局。在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上海也在積極搶抓機遇,這也是上海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創造新價值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