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地位。生態文明理念不斷豐富深化,環境污染治理成效顯著,環境品質現狀明顯改善,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能源資源利用不斷優化,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碩果纍纍。據山西省統計局發佈的《改革開放40年 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全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力、不斷深入,譜寫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

造林成效顯著,森林資源增加。從1978年山西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以來,先後又開展了太行山綠化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通道綠化、平原綠化等省級造林綠化工程,建設生態屏障,實現國土綠化。根據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成果(2015年),全省森林面積321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2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0.5%。與1978年清查結果相比,森林面積增加239.6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0.9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15.3個百分點。建立以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45處,保護區總面積1650萬畝,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38處。建設濕地公園48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6處,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濕地保護網路體系。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步伐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不斷擴大,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1978年全省累計水保治理面積僅為3222.12千公頃;2017年全省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6484.84千公頃,全省累計治理度達到60%。

礦山恢復治理努力探索實踐。2008年以來,全省恢復治理礦山數362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近600平方公里,礦區土地復墾率達到50%以上。2016年,山西成為採煤沉陷區治理試點省,力爭3年內完成59座國有重點老煤礦的地質環境治理和40個重點復墾區的土地復墾。2008年以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累計投入資金21.5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38億元,地方財政投入1.74億元,礦山企業投入18.41億元。

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廣

大力倡導綠色出行。1978年,全省城市共有公共汽(電)車642輛,年客運量1.1億人次;2017年,全省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數8084輛,年客運量12.06億人次,縣城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數6229輛,年客運量3.73億人次。全省多個城市逐步建立起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201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為103輛,2017年已達到56153輛,增長速度位居全國第一。

穩步打造綠色居住環境。“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面積達6500萬平方米,累計強制推廣綠色建築項目共有807項、2291.30萬平方米,其中通過綠色建築星級評價標識項目84項、719萬平方米。2016年,全省綠色建築佔城鎮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9.1%。2000年城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為2.95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0.73%;2016年,全省城市(縣城)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63平方米,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49%。

四氣一體化變身綠色動力。2010年“氣化山西”提出後,“四氣”一體化加速發展。2000年,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僅為47.52%;2016年,全省城市(縣城)燃氣普及率達到91.15%,覆蓋人口1616萬人,燃氣管網總里程達21125公里。

改水改廁提升農村生態。2016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較2000年提高約17個百分點。2016年全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8.77%,較2000年提高約2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