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10月27日文章,原題:對抗中國——宣戰是不夠的 自中國日益增強的戰略力量和雄心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亞太秩序後,美國的地區朋友和盟友一直希望華盛頓的反應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最好是剛剛好。他們不想美國退縮,把地區戰略領導地位拱手讓給北京。但他們同樣絕不想美國與中國搞對抗,引發地區兩個最強大國家之間不斷升級的戰略競爭,因為那樣比生活在中國的影子下更危險可怕。

他們希望華盛頓奉行某種冷靜、慎重又堅決的戰略,在兩種極端中走中間道路,一方面對北京的影響力設限,同時又不致引發全面戰略對抗。但顯然,我們從華盛頓那裏並未看到冷靜和慎重。

相反,特朗普上任以來,他及其團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之前特朗普討好北京,對中國利用日益增強的國力在亞洲壯大影響力似乎毫無焦慮之意。今年卻完全不同。美國宣稱中國是重大戰略對手,誓言反擊。來自華盛頓的資訊越來越赤裸裸。特朗普發動全面對華貿易戰,似乎不僅為解決貿易問題,還想令中國經濟發展的巨輪脫軌。

但目前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並無一套統一重大的具體措施抗衡中國。這表明華盛頓根本沒向美國選民承認若在亞洲真正發起對北京的戰略競爭會付出多大代價、承受多大危險。同時,美國的亞洲盟友很可能進入十分困難的時期。華盛頓許多人希望反華的最大代價和風險落在亞洲朋友身上,而非美國自己身上——這與特朗普所持的盟友不應免費搭車的一貫看法相一致。

我們會看到美國對那些國家不斷施壓,迫使其與華盛頓聯手對付北京。這意味著不僅要更支援特朗普在經濟上孤立中國的行動,還要直接參與美國軍事行動抗衡中國,如加入美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為美國在亞洲新駐軍提供基地……無疑,這些做法肯定會給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美國朋友、盟友的切身利益帶來巨大損失。

亞洲各國可能最終面臨在美中之間二選一,而這是他們長期以來竭力避免的。若華盛頓認為如果他們被迫做出選擇,必然選美國,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從日本首相安倍最近訪華能看出,連最畏懼中國的日本都認識到,當美國的支援充滿不確定時,日本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

事實上,特朗普從未提及是否認為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領導地位對美國很重要。相反,他貶損美戰略領導地位賴以成立的同盟,從而給人一種相反印象。那誰能肯定在緊要關頭,美國人會與盟友站在一起共同對付中國?誰又能肯定即便他們一起就能勝出?(作者休·懷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