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開幕的第13屆北京文博會發佈了《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是國內首個以文化價值和産業價值共同評價文化IP的研究報告。這對於正在從高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的文化産業來説,具有指向標的作用。

IP是目前全球認可的文化發展理論,它對於塑造文化符號並擴大其影響有著非常成功的實踐。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對於IP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升,IP的市場價格飆升。但對於到底什麼是IP、如何評價IP一直存在激烈討論和不同結論。這一方面導致了價格體系的混亂,更重要的是將IP建設引入到不利於其健康發展的道路上。

比如,認為IP就是“知名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知名度”既可以利用購買“水軍”實現,也有很多人通過不良炒作吸引眼球,其中相當多的“爆點”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比如,行業內較多認為用戶量是評價IP的主要標準,於是産品生産者不擇手段通過“刷量”等方式打造虛假用戶下載量、播放量,從而獲得投資等資源。

明確IP定義及其評價標準,顯然對於端正文化産業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IP評價問題,也反映目前整個文化事業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其實早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曾提出, “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最高標準,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

但是從目前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情況看,較多還是以産業規模和發展速度的數字評價文化發展,或者以專家觀點進行主觀評價。到底如何獲得“群眾評價”,並且以此為第一標準建立“科學評價標準”,始終沒有理想結果。

《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是一次還有許多待完善的嘗試,但就如何從文化價值、産業價值兩個角度全面評價文化,還是可以有所啟發。

首先,它通過用戶的網路評論觀察“群眾評價”,並給予量化結果。這種量化並非基於市場取向,比如將“殺人真多”、“好污”引發的“真好看”判定為負面。其次,即使對於産業數字,也通過用戶量和用戶時間組成的“用戶總人時”來衡量,通過經緯兩個尺規、避免僅用用戶量來進行評價。

眾所週知,網際網路給中國的文化生産方式和運營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根據報告統計,騰訊以110個産品成為中國最大的IP持有者和建設者,排名第2到第5位的也全部是網際網路企業。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國家文化符號建設需要的主要舞臺。

面對這樣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不能僅靠監管和圍堵,而是可以充分利用標準和評價進行積極引導。從目前情況看,只有少數企業能夠自覺進行轉向,比如騰訊就從“泛娛樂”升級到“新文創”,希望通過以IP構建為核心的文化生産方式,“打造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新時代的中國需要新的文化生産方式,科學評價文化産業發展也迫切需要從宏觀層面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論重構,更需要進行全面、科學評價的嘗試和實踐。(光明日報客戶端 華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