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倩(金華臺供圖)

央廣網義烏10月24日消息(記者魏煒 金華臺記者周晗盛 吳豪強)掃描身份證,根據語音提示,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辦好營業執照。沒有繁瑣程式,無須填寫申請,不必經歷漫長等待,作為義烏小商品市場逐步從禁錮到繁榮的見證人,馮愛倩感嘆道,如今真是高科技,這在過去真是做夢都不敢想。

馮愛倩在操作智慧註冊機器人辦證(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小人物,大時代;小商品,大機遇,肇無中生有之勇氣,敘四十載光陰之華彩。在38年前,馮愛倩拿到了義烏的第一本工商營業執照,是不折不扣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第一代創業者。讓我們且來感受馮愛倩當年的創業故事,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的“快”與“慢”、“變”與“不變”。

一張許可證:從前慢,如今快

馮愛倩當年的個體經營臨時稅務登記證(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出門‘雞毛換糖’也要‘許可證’的,這張證的期限是4個月。我的‘許可證’期限比較長,可以在農村開小店,但不能擺攤做生意。”馮愛倩向記者提及四十年前的“辦證往事”。

38年前,馮愛倩兩次直闖浙江省工商局,拿到義烏的第一本工商營業執照,編號001。如今,談及過去的辦證手續,馮愛倩直言十分不便。在過去,辦理營業執照非常麻煩,辦證者需要用毛筆手寫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基本資訊。辦理一張營業執照需花費30元,等待兩三個月的時間,辦事人員會根據行業分成不同的檔案。

改革開放四十載,春風浩蕩盛世開。從厚厚的幾摞紙到薄薄的一張證,從手工抄錄檔案到辦證“無紙化”,從長達幾個月的等候到最多跑一次,辦證速度快了,效率高了,人們走上了一條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快車道”。馮愛倩感嘆道如今的高科技和高效率,直呼日子越過越有味。

一句“我要做生意”:經歷如夢一場

馮愛倩當年在市場經營的老照片(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馮愛倩是義烏佛堂人,也是家裏的獨生女。1980年,馮愛倩和丈夫養育了5個孩子,加上自己的母親,一家8口人,僅憑她和丈夫兩個人的工資很難供養全家人的生活。

迫於生計,馮愛倩辭去了當時在義烏飯店的正式工作,發出義烏第一聲“我要做生意”。她用公社信用社貸款的300元,偷偷做起了小生意,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馮愛倩用“如夢一場”形容自己的人生經歷。

馮愛倩當年在市場經營老照片(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從那時起,馮愛倩就從省內各地的百貨公司批發紐扣、鞋帶、拉鏈等日用品,每逢農曆的一、四、九就去廿三里趕集,在別的日子就拎著貨四處擺攤。但當時,擺攤、雞毛換糖等行為都被視為“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政府部門成立了專門的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簡稱“打擊辦”),如果被“打擊辦”的人查到,擺攤的貨物都會被沒收。馮愛倩回憶道,“有一次被工商管理部門追,我扛著裝貨物的袋子跑了大概3里路,最後躲到了一個農婦家裏的廁所才沒被沒收貨物。”

整天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馮愛倩實在是被逼急了,她就想到要去找當時的父母官,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評理。謝高華聽馮愛倩講述了生活的艱難和擺攤的辛酸後,兩人交談了很久。最後,謝高華告訴馮愛倩的結果是“可以暫時去擺攤”,當時馮愛倩興奮的不得了,心裏想著這下終於有盼頭了。

馮愛倩與謝高華合影(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1982年,義烏縣委以“整頓市場領導小組”的名義,發出了義烏改革開放歷史上有名的第一號《通告》。主要內容是四個允許:允許農民進城、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個體戶長途販運、允許競爭。同年,義烏決定將稠城鎮和廿三里鎮兩個小商品市場率先開放,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由此誕生,這也讓原來像馮愛倩一樣的生意人結束了遊擊擺攤的生活,在最初的市場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種新期待:春風漸暖,征途且長

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從艱辛的創業者到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守護者,從“針頭線腦”的小生意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的發展是“莫名其妙”,是“無中生有”,更是“點石成金”。義烏人在奮鬥中開拓一條道路,在搏擊中開創一個未來,用肩膀挑起一個小城的未來。馮愛倩用“艱苦奮鬥,改革創新”來總結義烏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帶一路上的小商品市場不僅是義烏的,更代表著中國”馮愛倩鏗鏘有力地説下這句話。在她看來,如今的國際商貿城不是天上憑空“掉”下來的,而是一代代義烏人“創”出來的,義烏商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千萬不能搞壞名氣,如今的日子好了,機遇多了,年輕人一定要好好抓住機會,回饋社會。

義烏國際商貿城(央廣網發 金華臺供圖)

春風漸暖,征途且長。無數個“馮愛倩”們再次一頭扎進“深海”,一次次出發,共同書寫著義烏下一個四十年的別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