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堪稱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作為國家確定建設的國際旅遊勝地、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桂林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産業融合發展,生態文化相融,富裕和諧桂林”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探索,走出一條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惠及民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甲天下”的美譽增光添彩。

永葆漓江“青羅帶”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千百年來,唐代詩人韓愈筆下的漓江從未改變她的美。

清晨,陽光灑在漓江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下,魚兒暢快地遊弋。漓江城市段沿岸自北向南,一條慢行步道依次將虞山公園、木龍湖、疊彩公園、伏波山、解放橋、“兩江四湖”中的杉湖及象鼻山串聯,上班、晨練、旅行的人穿過鳥語花香的步道,猶如置身於一個天然的濱江公園……這是桂林實施漓江生態保護建設的一個縮影。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桂林發展之源。保護漓江,是一代又一代桂林人接力傳承的事業。近年來,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等先後實施,為科學保護漓江增添了保障,對推動漓江風景名勝資源保護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

保護漓江,污水治理是關鍵。通過實施入江污水全面攔截工程,桂林已整治漓江城市段7條溪河、46個片區,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9%,有效遏制污水直排漓江現象。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建成,實現了漓江流域水量的統一調節調度,解決了漓江枯水期生態及旅遊問題。

乘船順江而下,美景連連。船內節能環保的動力系統,既不污染江水又提升了品質,這是漓江遊船提檔改造的成效。桂林將“小、散、亂、弱”企業合併,建立漓江遊船環保準入標準,推動了乘船遊漓江向綠色、高端方向發展。

顧全整體也要做好局部,針對管理存在的條塊分割、多頭執法現象,桂林改革管理體制,提出“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思路,成立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將漓江流域保護、建設、開發、利用工作一體推進,各景區的保護和開發得到合理協調。

漁民趙祖進此前靠捕魚和撐船維生,生活勉強維持溫飽。如今在政府的幫助下,住上了129平方米的新房,還用補助的15萬元安置費做起生意,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於沿岸餐館、住家船、養殖場,桂林一邊拆除一邊妥善安置,全部做到“轉移得走、安置得下、發展得好”,既有效地保護了漓江水質和景觀環境,也讓世代以江為生的人家開始了新生活。

今日漓江,綠意流淌。作為桂林飲用水水源地,漓江水質達標率為100%,所有國家考核水流斷面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被稱為“天然水吧”。漓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0%,每人平均公園綠地11.68平方米。

彰顯古城“文化味”

為增強旅遊吸引力,桂林旅遊由單一觀光型向多元綜合型發展,建設了八大旅遊精品線路,形成各縣區連為一體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連接26個鄉村,在沿江35公里長的休閒綠道自由騎行,一路可觀美麗山水、生態田園、浪漫古鎮。示範帶裏,每個村裏都建成了環村道和生態步道,特有的桂北風貌民居鱗次櫛比,住宿、餐飲、鮮果採摘等功能各具特色,旅遊與生態有機融合,豐富了桂林旅遊的內涵。

雁山區草坪回族鄉,青石板路在小巷中蜿蜒,馬頭墻、坡屋等特色建築與江水青山交相輝映,靜謐而富有詩意。旅遊與扶貧的融合打開了農民致富路,田園變公園、農家變旅館、農民變老闆,讓草坪鄉“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景象成為歷史。

桂林堅持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推動扶貧旅遊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帶來了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2017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突破8000多萬人次,今年僅國慶期間就接待遊客238萬人次。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唱響整理搶救、研究包裝、保護利用“三部曲”,將散落的文化瑰寶一一拾起,做足生態、文化、旅遊相融的大文章。保護修繕後的清代靈渠、桂海碑林等,讓遊客駐足流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等紅色文化、抗戰文化歷史遺存得到挖掘保護。

近年來,桂林實施了文化精品創作繁榮工程,推出了一批文化力作。今年7月25日,民族歌劇《劉三姐》在國家大劇院成功首演;9月3日,大型桂劇《破陣曲》亮相廣西戲劇展。一批有桂林印記的文藝精品誕生,讓桂林山水間增添了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

2014年,漓江作為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已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今年8月14日,興安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當前,桂林正立足生態、旅遊、文化等融合發展優勢,讓這座有著2100多年曆史的古城煥發生機,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