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引領“中國號”巨輪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改革與開放的辯證關係,為新時期我國國內改革和參與全球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向引領,拉開了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基本架構,開啟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和新樣本。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拓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發展空間,也進一步拓展世界經濟發展的空間。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創造了過去40年快速發展的“中國奇跡”,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未來仍將繼續貫穿于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改革開放是順應當今世界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強大和富有,一旦它放棄改革創新,就會走進死衚同。幾乎每一次重大社會進步,都必然伴隨著一場重大改革。”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世界經濟格局面臨深度調整和變革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堅持改革開放。只有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有機會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獲得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國發展的歷史經驗也表明,閉關鎖國、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只會落後挨打,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思想,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是開創當代中國嶄新局面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沒有中國的明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提出進行改革開放,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中國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贏得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靠的就是改革開放。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不進則退、背水一戰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更加堅定信心、一鼓作氣,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改革開放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生活幸福之夢。人民群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是中國夢的崇高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改革開放為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發展,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增進人民福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從開辦經濟特區,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設立自貿試驗區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全面改革不斷深化,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成就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階段,要推動經濟爬坡過坎、再上臺階,就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擴大開放促進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市場機制改革。擴大開放要善於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巧妙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這更加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全球高效配置,建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擴大開放促進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利用外資是我國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成功實踐。在新時期,要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和速度,不斷提高引進外資品質,更加需要不斷提高投資開放水準,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規則,推動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進一步開放製造業。
擴大開放促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這要求一方面要鞏固和拓展外貿傳統優勢,推進通關機制創新,提升航運服務功能,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另一方面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形成外貿競爭新優勢。同時,不斷總結和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可複製經驗,做全球貿易新規則制定的參與者、引領者,推動國際貿易治理機制不斷變革和完善。
擴大開放促進政府實現職能轉變新常態。政府部門不斷創新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依靠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行政執法改革,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著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外資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擴大開放促進加快金融發展方式轉變。金融體系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突破直接融資瓶頸,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打造適應企業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金融鏈,切實做好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建設的金融服務。同時,支援區域金融改革開放先行先試,主動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和市場競爭。
擴大開放促進構建走出去戰略的新體制。實施新時期走出去國家戰略,應確立企業對外投資主體地位,提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不斷提升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國際化水準,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優勢産業走出去,開展先進技術和能源資源合作。
堅持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提高開放型經濟新水準
深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激活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思維和新理念,打開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視野和新空間,以更加開放、包容、自信、友好的姿態,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為全球經濟開放聯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展示中國樣本。
以改革強自信,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我國在貿易金融體制、各類市場主體便利化機制、對標國際高階貿易標準等方面的改革和嘗試,提高了我國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增加國民福祉,增強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底氣和自信心。要將改革的勇氣和魄力運用到對外開放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在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制定中發揮積極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行動方案,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既要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又要拓展我國發展利益,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以改革促合作,拓展中國對外開放的大空間大網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化解過剩産能,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我國加強國際産能合作和裝備製造合作奠定基礎。要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加強我國與亞洲、歐洲、拉美等地國家的産業和市場對接,並成為參與更加廣泛國際合作的紐帶;以G20、APEC、金磚國家等重要國際合作機制為中心,不斷擴大“朋友圈”,吸收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參與,建立廣泛的夥伴關係,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促進對外開放的大空間大網路的資源流動和要素配置,分享中國對外開放的機遇和經驗。
以改革激創新,構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和新優勢。改革釋放出創新的動力,促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傳統製造向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轉型,提升産品的品質和檔次,從低價競爭向高品質和高技術産品轉變,在鞏固和提升我國傳統競爭優勢的同時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加快外貿出口自主品牌建設,促進加工貿易企業向服務型製造企業轉型,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推動出口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推進網際網路與外貿的緊密融合,使外貿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動能。
以改革優佈局,打造陸海聯動、東西協調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改革打破了區域壁壘,促進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有利於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一是優化對外開放的區域佈局,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中西部地區發揮沿邊優勢,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準。二是優化投資佈局,我國資本大規模“走出去”和高水準外資“引進來”相結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産基地,引進高技術領域和關鍵技術領域投資。三是優化合作佈局。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共建境外産業集聚區。
以改革築平臺,培育中國對外開放的競爭主體和服務體系。完善跨國經營和投資的促進平臺,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重點支援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優勢和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成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骨幹力量和重要依託。引導和支援有一定競爭實力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産業集聚區、生産加工基地等,形成國際化經營的規模優勢。積極搭建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金融服務平臺,積極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為對外開放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援和服務。
以改革增福祉,確保以人民為中心共用對外開放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人民支援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要有人民支援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我國改革開放要立足以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通過改革確保廣大人民能共用對外開放的紅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時,在對外開放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安排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到改革開放的事業中,推動對外開放步入更高層次。(作者: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茂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