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新蘇黎世報》10月21日文章,原題:對中國的錯誤看法和後果 許多西方人仍頑固地認為,中國只能從外部竊取理念和技術,以賺取金錢。實際上,在許多人視為未來市場的行業,中國企業家已經與他們的西方同行展開激烈競爭,而且有了自主的發展。
中國和西方經濟大國之間的關係類似于孩子和父母:一開始,孩子給父母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他們用心照料孩子,這種愛也獲得愛的回報。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也應了一句瑞士俗話“孩子小,操心的事少;孩子越大,操心的事就越多”。西方看待中國經濟的崛起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多年來,儘管指責在華遭遇不公平待遇以及缺少智慧財産權保護,西方國家的大型企業在中國仍淘了一桶又一桶的金子。他們一度遠遠走在中國競爭者前面。
近年來,風雲突變。以前的小孩已經長成了一個讓父母擔心的成年人。在西方眼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公司在一些被視為未來技術的行業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比如,人工智慧、雲計算、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以及大數據等領域。例如,微信已經成為中國的資訊服務和移動支付的標誌。8年前,中國在全球電子商務貿易中的份額幾乎為零,現在的比例已達到了驚人的40%左右。
出現這種局面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有一批大膽的企業家,正在追逐並實現他們的發展夢想。同時,北京在進行干預之前也會讓市場充分磨合。種種因素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崛起。
歐洲卻過於自信,覺得自己能夠預測並調節未來市場走向,而不是主動適應市場。人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貿易將由阿里巴巴和京東等中國企業主導。像瑞士或者德國這樣的國家,儘管擁有良好傳統,但也只能望而興嘆。(青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