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故事】    

10月18日,中遠海運集團第九艘20000TEU“星座系列”超大型集裝箱船“中遠海運人馬座”輪命名儀式在上海外高橋船廠碼頭舉行。隨著“中遠海運人馬座”輪的命名交付,中遠海運的全球服務網路將持續得到優化和提升,為推動全球經濟貿易健康發展和各個國家地區間開放交流提供重要的物流支援,為全球客戶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端到端全程運輸服務。

自2016年完成重組以來,中遠海運集團致力於優化商業模式,加快全球化佈局的腳步,注重業務向上下游延伸,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國際航運船隊規模達到1296艘,綜合運力超1億載重噸,是全球最大的航運企業;2017年,中遠海運集團利潤率指標達到8.3%;圍繞國際航運及相關産業集群的發展有效提升,境外資産佔集團總資産的比重達到52.9%,境外收入佔比達到58.4%、境外利潤總額佔比達到63.2%,作為充分競爭性的全球公司初具規模。

中遠海運緊抓重組整合契機,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加快全球資源佈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在“規模增長、盈利能力、抗週期性、全球公司”四大戰略維度的目標逐步實現。

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許立榮在國企改革座談會上表示,重組後,集團深入推進戰略重組,將規模優勢轉化為規模效益。在內部協同方面,優化航線網路設置,合理配置運力,強化採購議價能力,使運營成本較重組前每年節省約55億元。在市場開拓方面,有效發揮運力規模,將運力追加投入到重組前相對薄弱的中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快速提升新興地區的市場佔有率。

與此同時,中遠海運深入推進機制創新,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中遠海運努力構建起“戰略管控型”總部組織體系,加大董事會授權工作力度,將具體生産經營事務授權下屬公司董事會決策。通過積極推進投資資訊系統建設,打造“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管控體系,增強集團公司整體管控能力。授權制度實施以來,各直屬公司董事會及董事長決策事項金額達到1537億元,有效提升了集團公司整體市場反應能力。

在優化船隊結構方面,拆舊造新,船隊結構進一步向年輕化、大型化、綠色化轉變。在去産能方面,集團公司造船設計産能減少31.8%;海工設計産能減少50%。在“壓減”方面,累計減少法人單位501戶,“壓減”率為27.8%,提前超額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佈置的目標任務。

截至2017年年底,中遠海運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額達到170億元,其中碼頭項目股權及配套固定資産投資逾140億元。截至2018年8月底,集團公司全球投資經營碼頭共51個、338個泊位。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希臘、阿聯酋、西班牙、新加坡、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投資碼頭16個。其中,經過近10年的辛勤耕耘,中遠海運將比雷埃夫斯港碼頭吞吐量從接管之初的68.5萬標準箱提升至2018年超過450萬標準箱,在全球港口的排名由第93位躍升至第36位。

優化“海上絲路”航線網路架構,夯實“陸上絲路”物流服務基礎,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佈局集裝箱班輪航線195條,投入171.3萬TEU的運力,佔集裝箱總營運船隊規模的62%。2017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箱量達到50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1%。

集團還加大了對亞歐海鐵聯運、亞歐國際班列業務的投入,先後開通了渝深班列、蓉深班列、連雲港-哈薩克-歐洲班列等班列;支援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增加以廣西欽州港為始發港或經停港的遠洋航線,助推內陸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帶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同時,大力推進以希臘“比港”為基地的“中歐陸海快線”建設,深入中東歐腹地開闢中國與東歐之間物流新通道。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