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險峻地勢孕育出巴蜀人的果敢和堅韌,紅色歷史熏陶下的一代代四川女性,對黨和革命事業有著天然的信念和魄力。

2018年8月底,本刊記者團赴四川採訪,體驗蜀道之難,感受革命之紅,記錄新時代的巴蜀姐妹開拓進取,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美好生活。

戰旗飄飄,鋪展美麗鄉村新畫卷

從成都市區向西北驅車四十多公里,記者來到郫都區(原郫縣)唐昌街道戰旗村。這片位於青城山腳下、柏條河畔的川西秀美村落,是四川省集體經濟十強村、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走在寬敞整潔的道路上,綠樹成蔭,秀竹青翠。排列在綠蔭中的白墻青瓦小樓,是村民們的住所。

戰旗村廣場上,有不少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團圍著講解員,了解戰旗村的發展歷史。

戰旗村原名集鳳大隊,1965年在興修水利、改土改田的建設中成為一面旗幟,取名戰旗大隊,後改為戰旗村。戰旗村廣場最顯眼的位置矗立著一面石碑,遒勁有力的紅色字體鐫刻著這個村共同的記憶:“2018年2月12日上午,晴空萬里,艷陽高照。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戰旗村,在精彩戰旗展廳購買了一雙唐昌布鞋,高興地觀看了村民們照全家福,寫春聯,做湯圓。戰旗村裏喜氣洋洋,村民們興高采烈地圍在總書記身邊。習總書記和大夥紛紛握手問候,他聲音洪亮地説:‘戰旗飄飄,名副其實’。”

作為一個鄉村振興明星村,戰旗村究竟有什麼獨特的振興“秘訣”?總書記的關懷,給大家帶來了怎樣的激勵和鼓舞呢?

“總書記的關懷讓我們信心更足了”

唐昌布鞋非遺傳承人賴淑芳(中)和郫都區婦聯幹部溫暖相聚

在戰旗村特色旅遊項目“鄉村十八坊”文化街,記者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唐昌布鞋的傳承人賴淑芳大姐,總書記買的那雙布鞋,正是由她製作的。賴大姐係著圍裙,前一分鐘還在燒菜做飯,後一分鐘就跑到前屋的店面給顧客包裝布鞋,十分忙碌。

唐昌布鞋來頭不小,它脫胎于明朝時期的包邊千層底布鞋,屬於川西毛邊布鞋的一種,需要經過32道工序方能完工,其中毛邊槽眼布鞋鞋底、鞋幫等基礎工序是川西獨有的。

從1980年進入製鞋廠工作,到2000年自己開店,賴淑芳已經記不清做了多少雙鞋,但所有的鞋都不如那雙42碼的男士布鞋讓她難忘。“當時見到總書記我非常激動,我拿起一雙布鞋問能不能送給他。總書記接過布鞋笑著説:‘送不太好,我花錢買一雙。’總書記問我多少錢一雙,我説160元,他就給了我200元。我沒有零錢找,他説大過年的就當是紅包錢。”説起當天的場景,賴淑芳依然難掩興奮和喜悅。 

賴淑芳用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唐昌布鞋的技藝發揚光大。“總書記的關懷讓我們信心更足了!”自從總書記買了她的布鞋,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明顯多了,銷量翻了近一番,生意越來越紅火。

如今的唐昌布鞋已經不止是一門手藝,更是當地帶動居家靈活就業的産業。戰旗村辦了農民夜校,和成都技師學院協作辦學,村婦聯還組織了面向婦女的唐昌布鞋技藝培訓。只要對做布鞋有興趣,都可以經培訓後上崗,在家製作布鞋,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還能兼顧照看老人和孩子。

賴淑芳對記者説,能讓婦女在家就業很有意義。她一直認為女人要自立自強,要有一門能安身立命的技藝,有獨立的經濟來源,這樣日子才能過得更安心,更舒心。

“把四川的農産品賣得更遠”

熱辣的郫縣豆瓣、鮮香的藤椒油、古樸的川西盆景、呆萌的熊貓文創……記者在京東雲創空間展示廳看到花樣繁多的郫都區特色産品。通過京東雲創空間的包裝和打造,走出鄉村,通過網路賣到全國。

“總書記鼓勵我們要用好網際網路、打開産銷路子,我一定牢記這句話。”85後的漂亮川妹子,京東雲創空間郫都區負責人張小娟告訴記者。2月12日,在“精彩戰旗”特色産業線上服務大廳,張小娟曾代表京東雲創空間向總書記作彙報。

張小娟大學畢業後,在幾家大型企業做過高管助理,積累了行銷知識。2017年6月,她抱著把家鄉優質農産品賣到全國的想法,開始自主創業,在郫都區建立了京東雲創空間。她的公司和京東電商平臺合作,依託京東的消費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摸清消費者喜好,對農副産品進行品牌打造、升級優化,通過京東電商平臺銷售。2017年經她服務的農副産品銷售額達2000萬元,真正走出了鄉村。

張小娟的得意之作是蘿蔔幹和郫縣豆瓣。她與郫縣豆瓣公司建立調味品協同創新中心,開發出郫縣豆瓣蘸粉和豆瓣香菇菜兩種新品,銷售額突破150萬元。郫都區特産蘿蔔幹爽脆鮮辣,非常好吃,起初只能在當地菜市場見到。張小娟通過京東大數據摸清了消費者的口味、包裝和規格等喜好,將蘿蔔幹重新包裝,依託京東電商平臺銷售,不僅賣到了全國,還大受歡迎。

張小娟還是郫都區婦聯兼職副主席。她經常在婦聯舉辦的各种女性創業活動中,為創業女性答疑解惑,幫她們開拓線上市場。她的京東雲創空間已經成為成都市巾幗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她的公司員工從年初的十幾人增加到三十多人,服務了42種農産品,服務面從郫都區拓展到了成都和重慶。張小娟説,産品贏得市場,才能帶動産業,增加就業,助力鄉村振興。“我會牢記總書記囑託,繼續奮鬥,把四川的農産品賣得更遠。”

“黨建火車頭動力十足”

來到戰旗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提到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戰旗村的發展歷史和黨建經驗,他興致勃勃地談了一個多小時。

高德敏回憶説,這輩子最感到幸福和光榮的事情,就是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每每想到當時的情景,他依然激動不已。

當時總書記一行的車輛停在了戰旗村廣場。他緊緊地握住了總書記的手,“總書記的手很溫暖,很厚實,這讓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了。”高德敏的普通話説的不夠流暢,説四川話又擔心總書記聽不清,“我試著問總書記,我用四川話彙報好不好?他笑著點點頭説:好!”這讓高德敏倍感親切。

“戰旗村怎麼來的?”“發展集體經濟老百姓怎麼得實惠?”“黨組織戰鬥堡壘怎麼打造?”總書記一邊認真聽介紹,一邊仔細看展板,還不時提問。高德敏在向總書記介紹黨員“三問三亮”工作法時,總書記點頭肯定道:“這個好。”高德敏記得,總書記還詢問了村裏給百歲老人每季度發放900元生活補貼的事。“一個大國領袖,關心這麼實、這麼細的事!”高德敏感觸很深。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高德敏説,戰旗村的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戰旗村的黨員們要做到三問三亮。“三問”是:一問入黨為了什麼?二問作為黨員做了什麼?三問作為合格黨員示範帶動了什麼?而“三亮”則是,亮身份、亮承諾、亮成績。要求黨員們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每個黨員都要起帶頭作用,真正成為村民們的主心骨。

村婦聯在推進鄉風文明,涵養好家風方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村婦聯主席任緒瑤介紹説,戰旗村以農民夜校為陣地,請老師講授傳統文化、家和之道,也講解勞動技能和維權知識,深受歡迎。郫都區婦聯兼職副主席、郫都區女性素質培訓基地“弘德淑苑”負責人翟苑宏就曾在農民夜校開課講授“巾幗文化與女子國學”。翟校長説,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既要有耕來維持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準。鄉村振興需要既懂得中華農耕文化,又擁有現代知識技術的人才,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是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核。

在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熏陶下,戰旗村的村民家家都有《三字經》、《增廣賢文》等國學經典,經常舉辦國學誦讀等活動,村民們共同營造耕讀傳家、父慈子孝、誠信重禮、友善淳樸、守望相助的戰旗新風尚。

脫貧攻堅,巾幗行動結碩果

巴中市位於綿延的大巴山深處,當年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曾經的崇山峻嶺是紅軍積蓄和發展力量的天然屏障,如今卻受困于山高路遠成為貧困地區。

坐火車轉大巴,行高速走山路,記者輾轉來到國家級貧困縣——通江。一路上,隨處可見“精準脫貧,不落一戶一人”、“立下愚公移山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口號……縣婦聯主席何敏告訴記者,在黨委領導下,全縣婦女有信心實現“摘帽”的目標。

婦女們的信心從何而來?跟隨婦聯主席,記者走訪巾幗創業基地,深入山林間的村落,看到一張張紅彤彤的笑臉,聽到一陣陣自信歡快的呼聲。廣大婦女充滿脫貧的熱情和幹勁,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明天。

居家創業,紅色融入致富路

幫助姐妹們早日脫貧是冉建華的心願

“帶著孩子工作”,是許多職業女性的心願,也是通江縣巾幗創業帶頭人冉建華的心願。這源於她深知,母親對呵護孩子成長的渴望。年輕的時候,她為了改變貧困生活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兒子交給公婆照看。

有一次,兒子在山上玩耍時摔了下來。公婆怕冉建華擔心,把情況説得比較輕,她回家後才知道,兒子撞破頭縫了22針。她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不會再去遠方打工,一定要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不去打工,又想過上好生活,冉建華對未來有些茫然。閒在家裏時,婆婆教她做刺繡,她學得很快,並開始靠賣繡品賺錢。一次,她在成都看了一場蜀繡展覽,仔細對比後發現婆婆教她的正是蜀繡技法。她和婆婆的繡品並不差,卻賣不出好價錢。於是她一狠心,拿出全部積蓄系統學習了蜀繡。

冉建華基礎不錯,好學又熱情,被一位蜀繡非遺傳承人收為弟子,刺繡技藝更上一層樓。她的蜀繡作品在各個比賽中多次獲獎,漸漸小有名氣。許多人認為她會去大城市發展時,她卻轉身回到通江縣開辦公司,並與婦聯合作建立了創業基地,免費為貧困婦女進行蜀繡培訓。

“不為別的,就是希望能把媽媽留在孩子身邊。”冉建華保證,學成之後可以來她的公司工作,工作時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公司繡房常常會有孩子縈繞,既熱鬧又溫馨。

冉建華的一片赤誠,贏得了姐妹們的信任。婦聯改革時,她被選為兼職副主席,這更激發了她的責任感。為了讓姐妹們的繡品更有市場,她積極開發特色産品。巴中的紅色文化,是她的靈感來源。她曾懷著激動的心情,創作了“赤化全川”的石刻風景刺繡,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巴中人的紅色情懷。

能力越大意味著責任越大,冉建華對接的貧困戶,逐漸擴大到了17家,其中有幾家已經實現了脫貧致富。她有兩個心願:一個大心願是借助傳統蜀繡推廣紅色文化,一個小心願是讓當地的貧困姐妹全都富裕起來。

鳳凰回巢,鄉情律動深山裏

以冉建華為帶頭人的蜀繡創業基地,在通江已經小有規模,但能輻射的範圍依然有限。山區的交通依然是個問題。扶持鄉村女能人,因地制宜發展創新産業,帶動和輻射山區村民脫貧,成為通江縣婦聯的重點工作。

如果不去一趟,記者不會知道山區的路到底有多曲折。鑽山洞穿樹林,小轉彎接著大轉彎,一會兒上一會兒下,當最後在山頂停下來時,已經有點分不清方向。在這裡,記者見到了毛浴鎮幹溪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謝雨航,她也是村婦聯的兼職副主席、,還擔任婦女促進會會長。

謝雨航説如今來她家已經算是“一路暢通”,多年前路還沒修好的時候,她去縣城需要淩晨起來翻山,天快亮的時候才能摸到馬路邊。現在急性子的她騎摩托車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山下,被婦聯姐妹們笑稱為“幹溪村第一速度”。

2015年謝雨航回鄉創業,此前在一家勞務公司做高管,收入豐厚。但她經常在想:“這麼多人都跑去外地打工,為什麼不能用雙手建設家鄉?”她認為交通是最大的限制,“人和産品出不去。”

當謝雨航聽説村裏通路之後,立馬辭去工作,帶著所有積蓄回來創業:“國家把路都鋪好了!就差我回來建設了!”回來後,她風風火火開工了養殖土雞的項目。結果——“賠了!”她嘆了口氣,“想得有些簡單,也沒有好好學習養殖技術……當時很受打擊。”

關鍵時刻,婦聯“看好”她,援手幫扶她。謝雨航有文化、有能力,是村民眼裏的“回巢鳳凰”,她還有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熱情,是精準脫貧過程中不能缺少的人才。婦聯姐妹不僅時不時去寬慰她,還聯繫當地農業研究所和養殖公司,向她推薦了養殖種兔的項目。

經過婦聯推動,謝雨航帶頭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她經常住在山頂上,因為這裡有她的八百多只愛兔,也是這個貧困村的集體財産。有了上次養雞的教訓,她按照科學方法精心照料,特別是種兔生小兔的時候,她晚上就睡在兔籠旁邊。

如果順利的話,這些種兔在今年底會給謝雨航和鄉親們帶來20萬元的收益。有婦聯作後盾,有鄉親們的支援,她時刻能感到心中有一道光和一股力量。

精神引領,文明扶志添信心

帶領群眾脫貧過程中,婦聯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在個別貧困村,村民習慣了接受各項幫助,有了等靠要的思想,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從某種角度説,這可以稱為“精神貧困”。在紅色文化的畫卷中,婦聯找到了破解難題的答案。

繼承紅色精神的通江縣女子攻堅隊充滿激情和活力

1932年底,紅軍在通江縣成立了第一支婦女武裝——婦女獨立營,馳騁川陜蘇區,譜寫巾幗壯歌。通江縣婦聯受此啟發,以興隆鄉為試點,抽調上百名婦女幹部,組建了女子攻堅隊,13個小隊舉著紅旗分赴13個村,倡導文明健康新風尚。

磚石村是興隆鄉最偏僻的村子,幾十戶村民散落在山林中,從這一家到那一家,有時要翻兩個山坡走十幾裏路。平時村裏有什麼事,村長都是打電話挨個通知,很難聚齊所有的村民,大都是各過各的日子,村集體缺少凝聚力,有些脫貧攻堅的行動也遲遲落實不下去。

攻堅隊員不怕路遠,翻山越嶺拜訪每一家,發揮女性親和耐心的優勢,詳細講解每一項政策。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小隊長吳昊發揮她在縣宣傳部門工作的優勢,聯繫了電視臺報道村民在脫貧過程中如何改變精神面貌。

聽説電視臺要來,村民一下子有了興致,摒棄陋習、樹立新風、美化庭院……不僅成了熱點話題,也影響和改變著村民的行動。電視臺來的那天,全體村民都穿著最乾淨的衣服,舉止中流露著精氣神。

在鏡頭和記者面前,村民集體宣誓要做文明新村民,知政策懂感恩,實現脫貧目標。

精神面貌不像修路開山,成效一眼就能看到,靠的是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帶動。潮漁村攻堅隊,善於利用黨員家庭的模範作用,積極樹立和表彰典型,向周圍輻射文明風氣。

農閒之餘,攻堅隊把農村生活場景變成搓玉米、套被套等小競賽,評選勞動能手、家務能手等,寓教于樂倡導村民勤奮自強,用雙手建設美好生活。扶貧政策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化作脫貧的信心和勇氣。

魚池村、漂草村、五獅村……每個村子都有説不完的故事。哪有貧困群眾,哪就有女子攻堅隊的身影。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興隆鄉的變化,是通江縣婦聯決勝脫貧攻堅的成績,也是巴中市婦聯引領婦女姐妹聽黨話跟黨走,同步全面奔向小康的縮影。

雙創服務,打造藍海“婦”字號

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廣大婦女都是婦聯服務的對象,也是婦聯的力量來源。省婦聯在改革過程中創新思維,變工作對象為工作力量。一方面,充分發揮基層婦聯執委作用,讓她們紮根群眾、聯繫群眾、服務群眾;另一方面,各級婦聯延伸服務,拓展新的工作區域,讓每個領域的女性都能看到婦聯的旗幟,調動和發揮廣大婦女的積極性。

近四年來,省婦聯在高校開展了“春蕾綻放——女大學生思想引領項目”,示範引領她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家庭觀、戀愛觀。女大學生們具有創業創新的激情,婦聯的創業孵化項目也應運而生。創業藍海中,“婦”字號護航青春飛揚。

你來我往,女大學生回娘家 

對於許多尚未走入社會的女大學生來説,婦聯是熟悉而陌生的。熟悉是因為婦聯和共青團一樣是群團組織,活躍在人們的身邊;陌生則是因為在校園裏,女大學生很少有機會直接接觸婦聯。

婦聯改革以來,省婦聯主動出擊聯動各大高校,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拉近了女大學生和婦聯的距離。2017年11月25日,省婦聯“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婦聯進高校宣講活動在四川大學啟動。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許靜作了精彩分享。

因為自身從事媒體工作,許靜對文化領域的內容尤為關注。她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她鼓勵女大學生爭做新時代的新女性。

這場報告會,給四川大學的陳君蘭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近距離領略女代表的風采,就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也好奇婦聯能匯集優秀女性的神奇魅力。2018年“三八”婦女節,她報名參加“2018,四川婦聯邀你回娘家”活動,走進了四川省婦聯。

參觀時,一張男女平等的宣傳畫喚醒了陳君蘭的回憶。她來自農村,小時候經常可以看到村裏類似的海報,日益改變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從家庭兒童部到發展部,從法律諮詢服務室到新媒體工作室……陳君蘭才意識到,婦聯做了許多服務婦女的實事。她激動地表示:“這次回娘家,讓我感受到新時代女性的責任和使命。今後,我將以優秀女性為榜樣,用奮鬥創造幸福。”

幾年來,省婦聯開闢高校工作領域,亮出旗幟、發出聲音,讓女大學生有了情感依託,也有了精神上的“娘家”。

激情創業,孵化孕育産業

鄭勝蘭(前排左三)打造“創女時代”孵化平臺,陪伴姐妹們搏擊商海

被婦聯走進高校活動感染的,不僅有女大學生,還有參與其中的年輕人。鄭勝蘭從英國留學回來後,機緣巧合參與到了“春蕾綻放創業微計劃”中。

2015年初,鄭勝蘭懷著女性抱團發展的理念,發動了身邊有能力的姐妹,建立了致力推動女性創新創業的平臺“創女時代”。她們與婦聯攜手積極開展線下活動,兩年多幫助228個女性組織、企業等註冊發展,女會員達到一萬三千多人。

許多從這裡走出去的創業女性,已經成為行業裏的佼佼者,實現理想的同時也開創了新的産業,黨建萍是其中之一。她的“情針意線”蜀繡工作室建在戰旗村一座有百年曆史的院落裏。一進門,墻上挂著一幅繡品:籬笆前、竹林下,一位繡娘坐在自家院落悠閒地刺繡。描繪的是老一輩蜀地繡娘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她夢想中的生活。

創業前,黨建萍在當地蜀繡工廠工作,對蜀繡十分熱愛。但是她發現市面上的蜀繡作品價格較貴,受年輕人歡迎的樣式較少。蜀繡源自民間,應該回歸生活。把蜀繡做成人人都能買得起的伴手禮,讓它變得簡潔、實用、生活化,成了黨建萍的創業思路。郫都區婦聯給她提供了工作室場地,這座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川西院落,租用前兩年免租金。為保持純木質民居原貌,還用同質同色的老料進行修補,依然古樸雅致。

手錶、夜燈、耳墜、包包、口紅殼……黨建萍把蜀繡做成了“小而美”文創工藝品。與水墨畫結合,她還開發出了水墨蜀繡系列墻畫。畫家一筆,繡工千針。遠看這些水墨墻畫就是一幅筆墨橫姿的山水畫,近看才發現精妙繡工。

時代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分享培訓,到幫助女性創業,鄭勝蘭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為女性創業者服務。她認為女性的創業項目都是消費升級和服務行業,最適合生長的地方其實是社區,便推出了“創女館——家門口的創業場”,打造街道社區中的載體,立足於雙創服務,解決女性兼顧家庭和工作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創新維權,護航家庭幸福

新時代的女性向陽而生,幸福笑臉的背後也有婦聯的支援和保障。

普法微課,互動交織維權網

在四川省婦聯,一隻身穿小紅裙、頭戴蝴蝶結的卡通熊貓形象隨處可見,這是新媒體矩陣“天府小妹”的吉祥物。省婦聯權益部長張露薇説,婦聯一直在探索低成本、傳播快、覆蓋廣的創新普法模式,以天府小妹微普法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普法”應運而生。

今年,省婦聯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四川幸福女性中開辦“天府小妹微普法”欄目,用靈活多變接地氣的形式,結合社會熱點和典型案例進行普法宣傳。以每週一期的速度更新了24期,閱讀量達七百多萬人次。

省婦聯還依託百度地圖和騰訊地圖,分別在省婦聯官網和官方微信建立覆蓋全省的婦女兒童“維權地圖”,群眾可以依據地圖定位,尋找附近的婦聯維權站點,獲得及時的幫助。

省婦聯積極推動或聯合法院、民政、司法等部門建立婦女兒童維權(家事)法庭、反家暴報警點、庇護所、家暴傷情鑒定中心、婦女兒童維權站點、婚姻家庭糾紛調解機構等各類婦女兒童維權陣地,針對婦女姐妹的不同需求,開展特色化的維權服務。

家事審判改革,法院助力解糾紛

法院的家事審判改革對保障婦女合法權益意義重大。為了了解家事審判如何通過細膩溫和的工作方式從源頭疏導情緒化解家庭糾紛,記者採訪了全國家事審判改革試點法院——廣安區法院協興法庭。協興法庭以川東民居形式建造,院內遍植綠竹,古樸靜謐。門前石墻上刻著一句話:“沒有家庭不行,家庭是個好東西。”落款是鄧小平同志。

廣安區法院副院長蔡瓊介紹説,這句話是小平同志在1992年視察珠海江海電子有限公司時談到的。如此設計,是為了讓來離婚的夫妻看到小平同志的話,走進竹林民居,心情能平靜下來。

協興法庭位於廣安市廣安區鄧小平故里協興鎮,從2004年開始,就以主要審理家事案件的特色法庭模式運作,2016年廣安區法院被確定為全國家事審判改革試點法院,協興法庭就專門審理廣安城區及所轄13個鄉鎮的家事案件。由於辦案人員都是女性,又被稱為女子法庭。女性的耐心、細心和溫柔,在調解工作中更顯優勢。

自從協興法庭成為家事審判改革試點以來,480件案子尚未進入訴訟程式就被成功調解,家事案件經調解,撤訴的比例達91%。每段破鏡重圓的感情背後,都有法官們的辛苦付出。


法庭變“會客廳”,溫馨親切

記者看到,調解室佈置得十分溫馨,桌上擺著寫有妻子、丈夫、婦聯等身份的“親情桌牌”,墻上照片中有個小女孩眼神滿是懇求:“媽媽,別離開我。”資深“調解能手”周慧明法官説,有的夫妻被這幅照片打動,打消了離婚的念頭。訴前調解失敗的案子會進入“會客廳式”家事審判法庭。房間寬敞明亮,窗外就是竹林,像是把家搬到了法院。這麼設計,依然為的是用環境和細節消除雙方對抗情緒,在訴訟中繼續調解。

法官介紹説,這裡還有多功能觀察室。孩子能在其中以放鬆的狀態和父母相處,天花板一角有個攝像頭,法官在隔壁通過攝像頭拍攝的視頻,觀察孩子和父母最自然的相處狀態,判斷孩子和誰更親密,離婚後由誰撫養更有利。

協興法庭走廊最顯眼的位置,是習近平總書記“三注重”的重要論述。法庭的一層解決糾紛,二三層還設有家庭家風家教基地。蔡瓊副院長説,用真實案例警示家庭破裂對孩子的身心損害,家庭家風家教課堂設在法院其作用更加獨特。家和萬事興等傳統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