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廣漢10月19日電 深秋時節,一場熱鬧的集市結束後,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鎮村民馬定新在兒媳婦的攙扶下,沿著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來到鎮中心“幸福廣場”上的“人民公社摘牌”雕塑旁小憩。這已是百歲老人馬定新每次趕集歸家途中的老習慣。

“人民公社摘牌”雕塑,記錄的是1980年4月,向陽在中國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挂上“鄉人民政府”牌子的歷史性場景。這間接影響了憲法的修改。到1985年6月,中國共有56000多個人民公社相繼摘牌。從此,廣漢向陽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

“改革開放前,一天只能喝兩碗清稀飯,最大的夢想就是把肚子填飽。”101歲的馬定新見證了向陽的變遷,談及改革開放初期的變化,他不禁提高了嗓門。他回憶説,包産到戶後,糧食吃都吃不完,家裏隨大流做起了養雞養鴨的副業,才兩三年就蓋起了一棟兩層樓高的房子。

與“幸福廣場”相隔數百米的向陽鎮政府小院,有一扇緊鎖的黑色後門。小門兩側無任何標識,上方的白色瓷磚已有些許剝落,石柱上有輕微的裂縫。這道不起眼的小門,曾是向陽政府的正門,“人民公社”的牌子便從這裡被摘下。

向陽人民公社末任辦公室主任鍾太銀(已去世)的女兒鐘敏回憶説,在這扇小門前,鍾太銀挂上了親手製作的“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的牌子。“當時父親接近一個月沒有回家,一個人偷偷製作鄉政府的牌子。”她説,怕牽連妻女,父親在摘牌前甚至和母親提出了離婚的請求。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上世紀90年代,向陽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鎮上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向陽也躋身“中國鄉鎮之星”行列,成為四川省率先實現小康的鄉鎮之一。

“公司不遠處才開通了成都第二繞城高速,這裡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生新變化,讓人感覺很有朝氣。”兩年前從山東調到向陽工作的四川米老頭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漢分公司總經理林偉説,向陽作為米老頭的生産基地,地處成德綿經濟圈,勞動力充足,交通便捷,對米老頭生産的膨化食品出口到東南亞、日本等地非常有利。

漢舟電氣公司是向陽本土的明星企業,其電氣設備遠銷泰國、新加坡、俄羅斯、哈薩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走進配電設備組裝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我出生於普通的農家,創業只是第一步,在市場化的浪潮中不斷提升自己才最重要。”漢舟電氣董事長鄭學建回憶,1998年他對公司的産品、技術、銷售進行“二次創新”後,第一次將産品賣到了國外,如今他們正對産品和銷售進行“三次創新”,從智慧製造方面入手,提升産品競爭力。

近年來,向陽實施“工業強鎮”。全鎮共有生産型企業300多家,2017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生産總值85.4億元(人民幣,下同),稅收1.8億元。

“包産到戶解決了向陽百姓的‘吃飽’問題,發展工業讓大家錢袋子鼓起來,解決‘吃好’問題。”向陽鎮黨委書記宋友説,向陽工業産業發展迅猛,原有工業用地已所剩不多,需要進一步改革轉型,尋找發展新動能。

宋友表示,接下來向陽要關閉污染企業、淘汰落後産能、實現工業轉型升級,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村民的“幸福感”問題。“當年為‘人民公社’摘牌的工作人員需要冒著坐牢的風險,向陽現在繼續深化改革,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我們都沒有任何顧慮,擼起袖子加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