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邊石柱河,右邊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後面大山坡,祖祖輩輩肩挑背馱像駱駝!”這段民謠是十幾年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店子坪村的真實寫照。深澗河谷猶如一道天塹,阻斷了店子坪人下山的路,也阻擋了他們脫貧致富的腳步。

王光國改變了這裡,他用24年的努力與堅守,換來了村民的富裕、信任與歡笑。

絕壁上鑿出通村公路

1994年,王光國到店子坪村工作。從當上村幹部開始,他就立誓要改變店子坪村的落後面貌,絕不把貧困留給下一代。

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王光國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開始謀劃著實現世世代代店子坪人修路的夢想。2004年臘月,王光國組織召開支委會,決定不等不靠,發動全村力量,從洋芋河懸崖絕壁上修建一條通村公路。

“5年修不完,就修10年。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20年。”面對村民的質疑,王光國堅定地説。

修路之初,沒有啟動資金,王光國和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籌款,他帶頭將自家攢下的2萬元全部拿出來,全村群眾紛紛捐錢捐物,就連一個特困戶也把賣年豬所得的800元捐了出來。

2004年臘月初九,王光國帶著120多位村民動工修路,之後的幾年裏,他們早出晚歸在懸崖峭壁上打炮眼、撬石頭。2007年初春的一天,他們在河谷上壘起的一道20米長的駁岸忽然垮塌,在場的人抱頭痛哭,王光國幾近絕望。

“當時恨不得自己隨石頭滾到河裏去,就不需要再操心了。”王光國回憶説。

但看到群眾無助的眼神,想想自己的誓言,王光國還是咬著牙對大夥説:“駁岸垮了,我們的心不能垮,石頭再硬,硬不過人的骨頭,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八年,王光國帶著鄉親們肩挑背扛,光土石方就挖了1.5萬立方米。

2013年,店子坪村通往山下1.5公里長的路終於通了,王光國有了一個新的稱呼“愚公支書”。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2

路通了,但店子坪村還有60%的貧困戶。如何搬走壓在村民頭上的“貧困大山”,成了擺在王光國面前新的難題。

“以前,路不通,我們低人一等。”如今,有形的路打通了,無形的致富之路又在哪?

2013年,王光國提出,包谷、洋芋、紅苕是店子坪人種田“老三樣”,只能混個溫飽,傳統農業必須向特色農業轉型。

他組織村幹部、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反覆討論。後來大家一致決定,發展獼猴桃、魔芋、烤煙“新三樣”,使之成為村民脫貧“主打産業”。

王光國跑到縣裏爭取到一批獼猴桃免費種苗,分發到戶。但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卻不願種,有人乾脆把種苗退了回來。

為了説服大家,王光國帶頭把自家8畝田都調整出來種獼猴桃。他還專門到縣城超市裏買來獼猴桃果子,給大家品嘗。

“這獼猴桃7塊錢一斤,好吃而且營養豐富,銷路很好。如果一畝地可以産500斤,大家算算可以賣多少錢?”王光國的一席話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現在,店子坪村已建成高標準優質獼猴桃示範園450畝,發展銀杏等種植基地850余畝。王光國帶領村民成立“愚公”果蔬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標準,設計紙盒包裝,並註冊了“原汁”“愚公”商標,以品牌形象闖蕩市場。

在王光國的帶領下,店子坪村每人平均收入從2010年的約2000元增長到了2017年的8000多元。

甘做村民“提鞋人”

用王光國自己的話説,他是屬於“群眾有難處不找我,心裏就難受的那類人”。

村民張世榮説起王光國的“救命之恩”,至今滿懷激動。

2002年,張世榮在煤礦打工時患重病,工友們把他送到醫院,但因為沒有家屬,病情危急,醫院拒收。情急之下,同村的工友撥通了王光國的電話。王光國急忙趕到醫院,“字,我來簽,錢,我先墊”,王光國“大包大攬”,保住了張世榮的命。

“村幹部就是村民的'提鞋人'。”王光國説,以心換心心貼心,把村民當親人,設身處地為村民著想,才能贏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