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落
微視頻三:
幹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道德水準不會隨著黨齡的積累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著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終生努力。成為好幹部,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努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
主持人康輝:
這是2013年6月28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的一段話,組織工作是選人、用人的,那從源頭上就把好幹部的廉潔關非常的重要。
一個好幹部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總書記在這段講話當中有一處對經典的化用,他説要“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那這兩句話是從哪兒來的?這是怎樣的一種標準和要求呢?我們請趙冬梅教授來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這兩句話我們把它分開來説,先看前半,“心不動於微利之誘”。“微利”是什麼?微利就是小利,孔子就説:“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説的就是,你要尊重事物正常的發展規律,同時你還不能貪小便宜。貪小便宜的人是沒有辦法達成高遠的目標的。
那下面我們再來看後半句,“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五色”是什麼呢?五色這個典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就是那些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東西如果你過度攝入的話,那就會損害我們的視力,損害我們的聽力,還會讓我們長胖。因此,我們不要被這些表面化的東西所誘惑、所迷惑。這其實就是古人所説的“慎微”。
“慎微”是中國傳統士大夫非常重要的修身之道,處世的原則。比如説我們大家都知道包拯包青天。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清官、好官、大孝子、忠臣。包拯的明志詩,至今我們很多人都能夠背出來。“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包拯做官這一輩子其實都是直道而行的。
那麼包拯的這種具有魅力的人格是怎樣養成的呢?他就是真正做到了慎微,不貪小便宜,從一點一滴嚴格要求自己。在包拯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他和一個姓李的同學兩個人就在一個廟裏邊,他老家廬州的一個廟裏邊復習功課。
這個廟的附近住著一個大財主,這財主就常常看見這兩個讀書人,從他家門口過。他知道這兩個人學習都很好,那麼將來一定是會有遠大前程的。於是那個財主就很想結交這兩位,就常常地要請他們到家裏來坐坐,可是這兩位同學就常常是婉言謝絕。
到後來有一天,這財主來絕的了,他在家裏就備好了一桌酒席,都備好了,然後才派人去請包同學和李同學。那麼盛情難卻,這時候這個李同學就要洗臉、換衣服準備去了。可是這個時候,包拯就一把攔住了李同學,跟他説不能去,那為什麼不能去呢?包拯説,我們兩個都是讀書人,我們兩個早晚是要做官的。那今天這個富人請我們,我們吃了他的請,受了他的好處,如果將來我們回到老家來做官,這個富人犯了什麼事,他求到我們頭上,那麼將來我們就沒有辦法拉下臉來堅持原則了。這個李同學一聽,這道理很對,於是這個李同學也沒有去。
後來,包同學和李同學果然就都做了他們家鄉廬州的地方官。我們知道古代有避籍制度,就是不能夠回原籍去做地方長官。包同學和李同學能夠回原籍來做官,這應該是做得很好,得到皇帝信任才能回去的。這兩個人回到老家來主政廬州的時候,都幹得很不錯,他們沒有受到人情的干擾。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年他們兩個,吃了財主家的飯,接受了財主家的禮物,有第一頓就有第二頓,那麼接下來就會接受更多的好處。等他們將來考中了之後,衣錦還鄉、榮任父母官,那這個財主就是他們的大恩人。到那個時候,如果這個財主有什麼人情請托的話,那小包、小李就沒辦法抹得開面子,就沒有辦法直道而行了。
這個故事南宋的大儒朱熹特別重視,因為朱熹也做過地方官,所以他深知其中的利害。朱熹就用包和李這兩個人的故事來教導他的學生,就是一個人必須要克制慾望,有所不為,要有遠大的志向,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後果。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主持人康輝:
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謝謝。
特別剛剛趙老師講到包同學、李同學的故事的時候,我看同學們聽得特別地認真。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和我們老師們進行交流的?
這個女同學。
觀眾:
主持人和兩位老師好。因為兩位老師的解讀非常精彩,我也開始是聯想到我的自身。我其實不是一名黨員。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幹部他們需要廉潔守心,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名群眾,他也是應該對自己保持一些高要求的。所以想請問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群眾,他面對身邊的誘惑,他又該如何不為微利所誘呢?
主持人康輝:
這個問題你希望哪位老師回答你?
觀眾:
想讓趙老師。
思想解讀人趙冬梅:
事實上不管是黨員幹部還是我們普通群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誘惑其實並不僅僅是你只有做到高位才會面臨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受到誘惑。那在這個時候,它其實就要求我們平常一點一滴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微利不為所動,遇到大事的時候才能有靜氣,才能夠守得住。
主持人康輝:
謝謝趙老師。
每一個人都應該慎微來加強自己的修養,那黨員、領導幹部尤其如此。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這兩句話習近平總書記除了在2013年的那次全國組織工作會上講過,他在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還講過。那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用這個典故,總書記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黨員幹部,一定要自律、自省,要自查,要不斷地加強自己自我防範的這種能力。
那麼如何真正能夠練就立場堅定的金剛不壞之身呢?我們請黃一兵研究員繼續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行為道德規範,它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修煉、鍛造的。我們回顧總書記從政的生涯,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廉潔自律。
他在正定工作的時候,縣委縣政府有兩輛吉普車,但是他很少乘用,他總是騎著自己的自行車下鄉調研。
習近平的正定歲月在許多老同志的心目中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常年身著一身舊軍裝,腳穿軍布鞋,下鄉調研的時候,斜背著一個綠挎包,説話不緊不慢,透著和氣。所以他的同事們都説,這個從中央機關來的人比基層的幹部還要樸實。總書記後來曾經説過,咱們共産黨人不能總考慮自己的生活小事,生活小事考慮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遠了。古人説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自律、自警、自守始終是思想修養的一個大境界,也是構築“不想腐”堤壩的必要條件。
我們共産黨人就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永葆共産黨員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這樣才能真正築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主持人康輝:
謝謝今天的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給我們帶來的講解。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了紮實的成效。但我們深深地知道反腐倡廉任重道遠,永遠在路上,所以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對惡竹必須斬萬竿,這樣才能讓新松真正地高千尺。
在節目的最後,我們一起重溫,一起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關於廉政的一些經典篇章,我們再次來感受清風正氣帶來的信心、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