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加沙10月12日電 通訊:巴勒斯坦父子眼中的中國改革開放
新華社記者趙悅 楊媛媛
“想體驗乘火箭的感覺就坐中國高鐵吧,而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比火箭還快!”巴勒斯坦商人、巴中友協執行秘書長葉海亞·薩利赫在家中用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世界驚嘆。
葉海亞的家位於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郊區,用當地獨具特色的白色耶路撒冷石建造,但屋內的陳設洋溢著濃濃的中國味:《清明上河圖》印刷品、花鳥畫挂在客廳最顯眼處;民族玩偶、兵馬俑複製品等擺設隨處可見。
如今年過50的葉海亞20世紀80年代曾在中國學習,之後回巴勒斯坦經商,現在還為促進巴中友好奔忙。“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迅速發展階段。我每隔一兩年就要去中國,走訪的很多城市每次去都有新變化,有些城市再去時已經面目全新,幾乎認不出來了。”葉海亞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他看到的不同時期的中國。
葉海亞回憶,他初到中國時,與人溝通時經常要用中文説“聽不懂”,這些年在中國城市裏很少擔心用英語會遇到交流障礙;前幾年剛和中國朋友學會如何用一張公交卡輕易到達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而去年又要開始學習如何用手機呼叫計程車,如何掃二維碼支付各種費用。“我感覺現在中國生活的方便程度要好過很多發達國家。”
葉海亞的生意、生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騰飛,讓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甚至同世界的發展與繁榮也息息相關,葉海亞對此有真切感受。“改革開放的成功讓我對中國的未來更有信心,因此把大兒子送到長春的東北師範大學學習,讓他在見證中國發展的同時,學習先進經驗,日後幫助巴勒斯坦發展。”他説。
採訪中,葉海亞拿起中國品牌手機,特意用微信和遠在中國的大兒子伊利亞斯視頻通話,叮囑他要努力學習知識,學好漢語,關注中國的國家發展方略。葉海亞盼望,他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中國學習、工作。
20歲出頭的伊利亞斯剛到中國不久,他在同記者的溝通中談到自己對當今中國的印象:高科技、移動網際網路等為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也為中國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身在異鄉,想念巴勒斯坦美食時,我會從中國網站上購買所需的食材;日常的中國美食外賣更是隨叫隨到,方便快捷。”伊利亞斯告訴記者,遠隔千山萬水的父親給他提供小額生活費時,只要在巴勒斯坦的手機上通過網銀向其銀行卡轉賬美元,他就可以立刻在中國任何一台自助取款機上提取人民幣。這在其他很多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都是不可想像的。
伊利亞斯認為,與生活上的便利相比,中國的安全與穩定更讓其嚮往。他説,在衝突與戰火不斷的巴以地區,由於受到封鎖和限制,幾十公里的路程往往要半天時間才能到達,而這個時間在中國意味著可以到達一千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中國青年大多思考未來如何創新與創業,而同齡的巴勒斯坦青年則在苦苦渴望和平與自由的到來,努力尋求擺脫家園被佔領和人身安全時刻受威脅的困境。
採訪中,這對巴勒斯坦父子都談到,相信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將進一步深化,為中國、巴勒斯坦以及世界的未來帶來令人鼓舞的變化。
經貿上,中國是巴勒斯坦第二大進口來源國;政治上,中國一貫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始終支援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葉海亞相信,中國在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尋求獨立與解放的事業中將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葉海亞説,中國支援巴勒斯坦的立場始終如一,中國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援也是真誠、無附加條件的,讓巴勒斯坦人民感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