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集集中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和家風有關的思想,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典故來切入主題。全文從重視家庭、重視家教,講到重視家風,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建設的重視,闡釋了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注重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成為子女的表率;家風好壞,關乎家庭的興衰榮辱,家風連著黨風政風等內容,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風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吸收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春節團拜會的講話當中,引用的這句古人的話,也就是今天我們這一期節目的主題,關於家風。
我們中國不是有句俗話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德行的成長是要從小培養的,而家庭是最基礎的土壤。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德行的成長,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細胞。我們現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鬥,而家庭的和睦、和諧,家風的良好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那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很多場合強調過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性。那現在我們就請出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的王傑教授來給大家做講解。歡迎他。
思想解讀人王傑:
大家好!人生天地間,我們都不是憑空而來,我們人人都有父母,有父母就有家,父母在,家就在。
家不僅僅是我們個人的家,家還是最小最小的國,國是千千萬萬個家。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小家連著大家、連著國家。同樣家庭的事也不僅僅是我們個人的私家事,它也是國家的事、社會的事。家與國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不曾分離過。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特有的家國情懷、家國邏輯。
接下來我想談三個問題,第一,重視家庭;第二,重視家庭教育;第三,重視家風。關於家庭建設的重要性,下面我們看習近平總書記是如何論述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和萬事興。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主持人康輝:
剛剛的這段講話,就是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講的。其中總書記引用了一句我們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説到的那句話“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那這句話出自哪一部典籍?都有怎樣的含義呢?現在我們掌聲請出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言”就是常言,常言都説,天下、國、家的根本在於每一個家庭,而每一個家庭的根本在於我們每個人自身。每一個人都應當以敬畏的態度努力做一個好人,做好自己,然後才能夠建設和諧美滿的家庭,而家庭和諧美滿了,那麼國家才能夠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夠太平。
這其實是一整套的、具有實踐性的、美好社會的建設綱領。那麼在這個中間最核心的東西,天下、國、家一直到身,它最核心的東西其實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因為話説回來,個人他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涵養的結果。
在這兒呢,我們講一個古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大家應該都聽説過。那個小英雄司馬光他沉著、勇敢、砸缸救同伴這個故事,從北宋的末年一直講到今天。但是,我們在今天留下來能夠看到的出自司馬光的文字當中,從來沒有看到過司馬光他提自己砸缸救人這件英雄事跡。在司馬光自己的記述當中,在他的記憶當中,最重要的,讓他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往事是什麼呢?是青核桃的故事。
當時司馬光只有五六歲,他有一個姐姐比他大很多,然後姐弟兩人就在一塊兒玩,他們想要把那個青核桃去皮。我們知道青核桃外頭那個皮其實是很難去的,司馬光和他的姐姐忙活了半天也沒能把那個青核桃的皮剝下來。然後姐姐就很氣餒,姐姐就有事走了。就剩下司馬光自己,對著這個青核桃“運氣”。這個時候呢,他們家有一個老僕人過來了,老僕人是有經驗的,老僕人就弄了點熱水把這個青核桃燙了燙,然後就把這個青皮剝下來了。剝完了這個核桃皮,這個老僕人就走了,剩下司馬光,五六歲一小男孩就在那兒擺弄這個青核桃玩。這時候姐姐回來了,問是誰剝的?司馬光小朋友就特別得意地仰起臉來説,是我剝的呀。然後他爸爸就把臉給沉下來了,説我一直都在旁邊看著你呢,就是剛才這個過程我從頭到尾都看到了,小孩子怎麼能夠説謊呢?因為父親當時喊了一聲,小孩子不能説謊,所以這件事情就深深地烙印在司馬光的思想裏邊。
多年以後,司馬光在一封信裏邊寫到了這件事,他自己説,從那以後,我就再也不敢撒謊吹牛了。不説謊,做一個誠實的人,這就是司馬光從父親那兒得到的教誨。誠實的“誠”這個字,在成年之後司馬光對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曾經説過,誠一定是要發自內心的,因為你有一顆摯誠之心,那麼你表達出來的東西別人是能夠感受到的。本著摯誠之心,以最誠實的態度對待別人,對待自己,不隱瞞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堅持理想、堅持原則,這個是司馬光一輩子做人的原則。
而且後來司馬光有個學生要離開老師的時候,就來問司馬光説,老師,能不能給我一個能夠作為座右銘的東西?司馬光想了想就説,如果你一定要一個座右銘的話,那麼就是誠實的“誠”字吧。學生就問他怎樣才能做到誠,司馬光就説,從不説謊開始。司馬光踐行誠實踐行了一輩子,他確實是做到了,同時他把這個美好的種子又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後輩。而這顆摯誠的種子是在司馬光童年時期,當他在擺弄青核桃的時候,當父親大喝那一聲的時候就種下了。
良好的家風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種子,人從家裏邊把這顆種子又帶到了更廣闊的領域,影響到更多的人,從而營造出來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社會風氣。這就是“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良好的家風培育的是美好的種子,這句話説得特別好。我覺得我們大家在一起來分享各自的家風是什麼也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首先請教趙冬梅老師,跟大家講講您家裏的家風好嗎?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要做老實人,而且還有不攀附權貴,要做一個有骨氣的人,這是我父親教給我的。同時我母親又教給我,對人要特別熱情,要能從別人的立場上去想問題,所以我想這是我從我父親、母親那兒得到的東西。
主持人康輝:
王傑教授的家風呢?可以跟我們講講嗎?
思想解讀人王傑:
要説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回想自己小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誨,在我心中到現在幾十年了,唸唸不忘的,要誠實做人。另外一個現在想起來,還有一個就是與人為善,不要去和別人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