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為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系統反映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突出展現億萬人民在改革開放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和偉大創造力,本報今日起開設“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專欄,充分宣傳典型地區和企業改革發展之路,介紹各地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和實踐經驗。

山水桂林,振興可期,一串串數據可以佐證……

2015年-2017年,貧困村由499個減少到290個,貧困人口由28.4萬減少到15.5萬。2017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345元,增幅高於全國、全區平均水準,農民生活更殷實、幸福感獲得感增強。

農業強則百業興,農民富則民心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桂林農業書寫了出彩的一筆,桂北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初秋季節,桂林綠意盎然,記者走進各縣區,穿行稻田果園,訪問主管部門,感受桂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力“脈搏”。

特色農業帶動鄉村産業新發展

“海拔900米以上才能長出口感最好的番茄。”資源縣農業局局長秦正榮介紹,資源縣憑藉當地獨特的山區自然優勢,把番茄産業打造成為年産值超億元的主導産業。

全州“稻+高産禾花魚+瓜果”等立體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充分發揮“稻魚互利共生”的生態原理,利用稻田生態系統內部迴圈,施用農家肥和農副産品養魚,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産品無農藥殘留,實現了生態養魚。

如今,依託生態優勢,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等貧困山區縣正在成為生態有機食品、富硒農業縣。

“核心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拓展區高12%,比輻射區高16%,比所在鄉鎮農民高24%。”記者在灌陽縣千家洞雪梨黑李産業(核心)示範區,按照不同區域,對農戶的收入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示範區內64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584戶。

興安縣是廣西糧食生産大縣,也是甜玉米生産大縣。該縣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探索推廣“稻(水稻)+米(免耕秋甜玉米)+菜(菜心)+花(觀賞菜花)+肥(綠肥)”綠色高産高效創建模式,現已成為全縣特色農業、效益農業新模式。

沿桂林旅遊黃金水道漓江,靈川縣建起古鎮提香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示範區主導産業為葡萄,輔助産業為蔬菜,從品種引進到種植技術提升,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標準化基地創建,從産業鏈條完善到經營主體組合,全方位提升産業發展水準。在特色種植的基礎上,靈川還拓展産業,實現農旅融合。據了解,該核心區面積3005畝,涉及大圩鎮秦岸村5個自然村,惠及農戶670戶2840人。  

“通過突出特色,科技助推,加快發展優質糧果蔬7大種養業,205個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輻射帶動鄉村産業發展。”桂林市農業局局長蔡立圭介紹,該市“超級稻+再生稻”畝産屢創世界紀錄,水果和食用菌面積、産量、産值均居廣西第一,羅漢果、沙糖橘、金橘、月柿等特色産品産量位列全國第一,品牌響譽周邊國家(地區)。

農旅結合拓展生活富裕新路徑

“我們依託生態新村和月柿産業,跳出單一的‘種果-賣果’,充分發揮‘品瑤鄉月柿、賞柿園風光、喝恭城油茶、住生態家園’的特色優勢,走出一條發展鄉村旅遊的新路子。”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竹山村黨總支部書記朱培銘説。

據了解,早在2012年,恭城縣蓮花鎮竹山村就獲得“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的稱號。而陽朔、恭城等先後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以“春之花、夏之涼、秋之實、冬之雪”為主題的“魅力桂林·鄉村農業四季遊”,被中國旅遊協會列為廣西僅有的“2012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十大精品線路”。龍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蒲慶鋒説,依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龍勝在龍脊至溫泉百里旅遊長廊為主的42個民族村寨,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和民族節慶遊。旅遊扶貧模式已經讓近7萬群眾變成“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的“兩棲農民”。

百里漓江、百里畫廊!漓江成了一條綠意流淌的河,被稱為“天然水吧”“天然氧吧”。一個個現代化特色農業示範園區串聯成帶,組成桂陽公路百里金橘、湘江資江流域百里葡萄長廊、全州“三水一灣”迴圈農業和陽朔、恭城休閒觀光農業以及城郊“菜籃子”等6條萬元增收示範帶。

田園變公園、農家變旅館、農民變老闆。在“世界梯田原鄉”龍勝各族自治縣平安壯寨,通過開發生態梯田觀光遊,年接待遊客達280萬人次,景區內群眾每年直接分紅超過1000萬元,每人平均收入超過1.5萬元。

無論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景區(點)總個數,還是在接待人數、總收入上,桂林的各項工作指標均位於廣西乃至全國前列。據統計,全市先後有6個縣獲得“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號,擁有國家和自治區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2家,全國三星級以上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創建示範點21家,自治區鄉村旅遊區13個,星級農家樂超過108家。

“桂林強化‘經營山水、經營鄉愁、經營美麗、經營文化’的理念,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等産業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美麗經濟産業帶。”蔡立圭説。

美麗鄉村再造生態宜居新空間

恭城瑤族自治縣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縣,40年來始終堅持生態立縣,以沼氣建設為突破口,帶動種養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恭城模式”。如今,恭城縣又開始探索沼氣“全託管”的新“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即由公司對沼氣進行市場化運作,把原來單家獨戶發展的“豬-沼-果”小“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提升為“規模化養殖+公司化沼氣全託管+集約化種植”市場化、規模化的大“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推動“恭城模式”生態迴圈農業不斷提級晉檔。目前該縣沼氣“全託管”簽約農戶有1.1萬多戶。

在廣西城鄉環境整治方面,桂林向來“一馬當先”。2013年以來,桂林市在廣西率先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全市所有1600多個行政村、1.7萬多個村屯實現衛生保潔、垃圾處理、農村改廚改廁改圈、村屯綠化、道路硬化、飲水凈化全覆蓋。2015年第二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在桂林召開,“桂林經驗”在全國推廣。2017年,桂林市在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向全國介紹桂林經驗。

“移步換景,景在園中”。在桂林,走在任何一個縣區,都像置身於一個大公園裏。殊不知,桂林市委、市政府在背後著實下了一番“苦功”。桂林市實行市、縣、鄉鎮黨委書記主抓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建設,分四批建設示範鄉鎮60個,佔全市鄉鎮總數近一半,一批休閒旅遊名鎮、歷史文化名鎮連城帶鄉、帶動一方。通過開展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建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帶”“休閒旅遊示範帶”“新型城鎮化示範帶”和“生態鄉村示範帶”。

“桂林有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聚居,壯族‘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苗族蘆笙節、拉鼓節,侗族花炮節、冬節等諸多節慶,將當地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體現得淋漓盡致。”桂林市旅遊局産業促進處楊國棟介紹,桂林的少數民族風情也十分濃郁鮮明,與漓江、梯田並稱為桂林特色的“三大要素”。

如今,這些民族風情不僅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更是深植于旅遊産業中的致富因子,與自然風景交融出無限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