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網路廣播電視臺訊 儺面是萍鄉儺文化的瑰寶,那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樣貌,讓人印象深刻。在萍鄉,要談到儺面雕刻大師,不得不提彭國龍。
彭國龍是中國儺文化傳承保護基地首批儺面雕刻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萍鄉湘東儺面雕刻代表性傳承人,至今已在儺面雕刻領域研磨近40年,不僅能寫詩作畫,還精於木工雕刻。其中,又以儺面具雕刻最為拿手,行內尊他為大師、湘東儺雕第一人。
子承父業的儺雕緣
初見彭國龍,他正拿著雕刻工具在一絲不茍地進行創作,進入廳堂,映入眼簾的是挂滿客廳的儺面具畫,赤黑面相濃眉大眼的武將、白麵朱唇善良公正的文相、粉面朱唇英俊俏麗的生旦、慈祥善良的老者、青面獠牙的凶神鬼怪……透過這一張張古樸而傳神的儺面,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盎然古意。
“我是子承父業,父親原來也是湘東儺面具的名雕工。”提及自己40載雕刻年華,彭國龍笑著説,自己非常喜歡搞美術,加上父親的調教,從小就迷上了雕刻。
13歲時,彭國龍開始隨父親學油漆、雕儺、繡神等技藝,19歲起外出闖蕩,後受聘于廣東一企業專門從事繪畫設計。1996年,彭國龍放棄廣州的工作,用10多年來打工的積蓄回湘東老家辦了個儺面具雕刻廠,2006年開始把雕刻好的儺面具推向市場。
彭國龍回憶放棄廣州的工作,他樂呵呵地説:“我還是喜歡搞儺面雕刻,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耗時兩月的“唐將軍”
在彭國龍二樓的臥室裏,有一隻精美的樟木箱,珍藏著一件有人出價5萬元他都不捨得賣的“寶貝”。彭國龍小心翼翼地打開樟木箱後,裏面是一個已經上漆完工了的儺面具,看造型是個濃眉大眼的武將。
“這就是唐將軍,我給取了名叫做‘古儺迎賓’。”彭國龍一臉虔誠地説,箱裏的唐將軍儺面具是他從事儺雕以來花費心血最多、耗費時間最長的古儺面具。
“我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彭國龍輕撫著面具説,儺雕的工藝很繁雜,要想成為一名好的儺雕師,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彭國龍介紹,一般而言,儺面具的雕刻都要經過7道工序:選材-量材-初雕-細雕-精雕-打磨-噴漆,均為手工製作。如果是用作供奉,還必須要“開光”,即請神、上香,在面具上涂雞血。
“儺雕的選材基本都是樟木,因為樟木防蟲,並有‘納財’的寓意。此外,所有工序裏面最難的就是精雕。”彭國龍説,有時候為了雕好龍王嘴裏的一顆圓球,需要耗費好幾天的時間。因此,急性子的人幹不了儺雕的活。
以藝富家的金鑰匙
“除了要耐得住寂寞,還要大膽創新。”彭國龍告訴記者,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浸潤下,儺面具的雕刻藝術早已超越了宗教祭祀意義,成為引人注目的民間工藝品。因此,這就需要打破傳統儺面具雕作,在傳統形象中揉入現代元素,並採用新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接近生活、彰顯人性。
2010年的鄱陽湖生態文化節上,在短短幾天時間,彭國龍帶去的幾十副經過改良了的儺面具被顧客購買一空,甚至他現場雕刻的不少半成品都被搶購。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彭國龍的生意開始“火”起來,一些慕名而來的遠方客人到府要貨,他的儺面具逐漸銷往廣州、上海、香港、北京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國內外市場。
“僅去年一年就有10多萬元的銷售額。”儺面具的走俏不僅給彭國龍拓寬了增收渠道,也讓當地很多年輕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此後,不少人紛紛找彭國龍拜師學藝。
“我雖然得過不少獎,也有一些徒弟出了‘門道’,但還得依託這一産業,讓更多的人富起來。”彭國龍感慨道,産業要做大就必須依靠市場,但市場得有公司來運作,只有兩者合而為一,産業才能成為品牌,並帶來財富。
技藝傳承的“小目標”
除了讓産品走向市場,彭國龍對自己的技藝傳承看得更重,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讓他這一身技藝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從事儺面雕刻以來,彭國龍共有徒弟11人,5人已出師,有6人還在學習中。
彭國龍感慨地告訴記者:“如果我的技藝失傳了,就白忙活了一世,所以我一定要帶徒弟,把技藝傳承給徒弟,也希望他們學好以後也繼續傳下去。”
“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要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力求創新,學習不能停止,我就是到了80歲還要學。”彭國龍笑著説。(余亦鵬 李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