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png

在膠東半島的千里海防線上,有一種“老海島精神”,其16字內涵“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賡續相傳、歷久彌新。

“老海島精神,就是我們的傳家寶。”説這番話的,是今年已75歲的老人邢艷雲。在他們家,正上演著“四代守海島,同心固長城”的忠誠衛國故事。

9月20日,“走進熱血邊關”網路媒體國防行一行人來到北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在觀摩戰士訓練之後,採訪到了邢艷雲一家。

一個傳家寶,凝聚四代人

 

邢艷雲的父親邢桂增是原某守備區政治部副主任,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末,就投身到建島守島的工作中。據邢艷雲講,當時她父親那一代條件最苦,晚上沒有床,只能睡在曬乾的海草上。

邢艷雲軍校畢業後,本有機會留校工作,可最後也上島了。“父親跟我説,島上的軍民需要醫生,你來吧。”邢艷雲絲毫沒有猶豫,一幹就是30多年,沒有出過一起醫療事故。

邢艷雲有一兒一女,兒子因視力問題沒能成為軍人,於是她就把繼續守島的希望寄託在女兒任紅身上。任紅告訴記者,她軍校畢業時沒想過要上島,就連母親的同學也建議她不要上。“有一次去給我媽送夜班飯,看到她診室坐了一屋子病人,當時就決心上島。”

如今,邢艷雲和任紅都已退休,孫子輩的許桓銘又接過了接力棒。

守島不言苦,90後小夥義無反顧

圖片2.png

作為全軍50種革命精神之一,“老海島精神”的傳承自有“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規律。

在採訪現場,90後小夥許桓銘面對記者“為什麼選擇守島、有沒有過動搖”的追問,給出了極為樸實的回答:守島是我的目標,海島是我的家。

許桓銘是主動申請守島的。當時他軍校畢業,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卻選擇上島,“不羨慕”,也沒有經過什麼思想鬥爭。

“因為海島是我的根,是我的家,我熱愛這片海島,而且,我姥姥的父親、我姥姥、父親、母親都在海島上當過兵。”這位90後沒有華麗的辭藻,然而每句話都流淌著真感情。他還説,現在海島上條件比以前好多了,真正苦的是姥姥他們前面兩代人。

對於島外世界的“誘惑”,許桓銘自有抵禦的妙招,那就是與海島的感情。生在斯,長在斯,這份想接棒守島的信念是身體裏天然長出來的。

“我還年輕,想多幹事,幹實事”

談及未來能不能一直把海島守下去,任紅對兒子有信心。

“當初聽説他要主動申請守島時,有驚訝,同時也不驚訝。因為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有傳承,有氛圍。”在守島主動性上,任紅坦言,自己不如兒子。

姥姥邢艷雲也很有信心。當年許桓銘出生時,由她親手接生。這個孩子的心性,她了解。

許桓銘自己也頗有想法,他告訴記者,老海島精神要賡續傳承、發揚光大,就像老輩人説的,海島你不守我不守誰來守。

“現在我還年輕,想多幹事,幹實事。”90後許桓銘的精神風貌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