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農學專業條件差,實踐內容多,研究耗時長,這些年來,康紹忠長期深入田間地頭,足跡遍及陜西、甘肅、內蒙古、山西等地。為了收集第一手實驗數據,他不但要克服無數的艱難困苦,有時還要冒著生命危險。

治學有方 教育有術

駐守三尺講臺,浸潤學子心田,源於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康紹忠嚴於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比起教授學生知識,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導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他看待學風是嚴謹再嚴謹,對學生的每一篇論文稿件都會逐字逐句耐心修改,就連標點符號都要達到標準。有時候,康紹忠批改的內容竟會比論文初稿內容還要多。學生時常感嘆,“康老師改我們的一篇論文要比他自己寫一篇更費神”。在康紹忠的悉心教育和指導下,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和品質都得以充分展現。

康紹忠説:“作為一名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首先做到。”他的確做到了“率先垂范”:康紹忠重視調查研究,實驗數據都是親自在田間地頭觀察記錄得來的;他發表的論文,凡是署名為第一作者的,絕對是親自執筆。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和良苦用心換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經他指導的學生已有37人成為教授(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21人成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和碩士生導師。

多年來,康紹忠一直值守在教學一線。為增強課程育人實效,激發同學們對水利類專業的興趣,他積極參與本科教學改革,傾心打造出本科核心素質課“中國水問題與科學應對”,帶領包括長江學者、傑青獲得者、國家獎獲得者等在內的名師教學團隊,多次集體備課。自課程設想産生開始,大到課程體系搭建,小到圖形表格引用,他始終和團隊教師一起反覆論證,精雕細琢。課程所展示的第一手數據與案例,都是他長期從事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的心血積累,課程開設後,選課人數不斷攀升,許多非水利類專業的同學也都慕名前來聽講。

康紹忠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農田水利》、《土壤水動力學》等9門課程。他在教學中注重反映國內外學科最新進展,採用啟髮式教學方法;圍繞水利熱點問題組織課程辯論賽,定期組織學術報告,促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能力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他在教學中還注重教材建設,合作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非充分灌溉原理》已獲得全國廣泛採用,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教材的空白。

潛心科研 “留住每一滴水”

石羊河流域是甘肅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區。因此,這裡的人們對缺水的敏感程度比任何地方都強烈。

1995年,康紹忠來到甘肅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帶考察。一到當地,眼前的情景就給了康紹忠“當頭一擊”:土地龜裂、水幹沙起,到處都在喊“渴”。在民勤東渠鄉大號三社,因為沒有水,很多人遠走他鄉,原來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經過考察,康紹忠發現水資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積無序擴大和不科學的農業用水浪費了大量水資源,導致下游水資源匱乏。康紹忠深深地意識到,農業科學用水在這裡太重要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想法在康紹忠心中愈發堅定:必須要為這裡做些事兒。

為培養出更多具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三農情懷的優秀人才,康紹忠從零起步,帶頭創建了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流域農業與生態節水實驗站。在康紹忠的帶動下,團隊老師和同學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是農民,滿臉灰塵、一身汗水的在荒漠地上摸爬滾打,風雨無阻,耕地、播種、栽培、收穫,樣樣在行;他們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次次從田間取樣、測樣,到實驗室中分析測定、整理資料、思考創新,碩果纍纍;他們是公益踐行者,組織“農民開放日”技術服務推廣活動,成立“農民節水技術田間學校”,編寫節水培訓教材,指導農民學員制定實驗計劃,開展技術人員對農戶、農戶對農戶的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和培訓;他們更是優秀的研究生,發表的每一篇論文,都將家國擔當和科學研究寫在祖國大地上。

經過多年的流域重點治理,2010年青土湖重現碧波。2012年下游觀測井的地下水位開始出現回升,如今成果顯著,已經復現了“水草茂盛、碧波盪漾、野鴨成群、百鳥飛翔”的壯美景觀。

“現在我漸漸明白了,正是因為康老師對國家心有感激,對農民心有感念,對土地心有感恩,對節水心有感觸,才能取得如此成就。”儘管康紹忠在學術領域取得了矚目成就,但在他所指導的學生心中,最引以為豪的還是他日常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跟著他學知識、學為人,談理想、談堅守、談情懷,無論前方幾多坎坷,也會毅然選擇勇敢地面對困難挑戰,平和地迎接機遇、看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