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舉行。這是繼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之後,中國今年四大主場外交的第三場。《歐洲時報》3日發表社論,肯定了中非合作論壇成立18年來取得的成就,並認為中國援助非洲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他國借鑒。以下是原文選編:

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朋友夥伴兄弟 共築休戚與共命運共同體

頗受關注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9月3日在北京開幕,這一誕生於千禧年的論壇迎來18歲“成人禮”,也見證了中非關係在這18年裏不斷成長並走向成熟。

“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為中非關係做了最好的註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早已結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中國願同非洲人民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範。

非洲埃博拉疫情肆虐時,中國率先馳援;辛巴威發生洪災時,中國援助糧食;盧安達民眾飲水困難,中國實施打井200口項目;中國援建的坦讚鐵路和非盟會議中心更是中非友誼的見證。而非洲國家支援中國重返聯合國,在中國汶川、玉樹等地發生地震後踴躍向中方捐款……這都是對中非命運共同體最生動的詮釋。

而在雙方日益密切的平等合作中,中國連續多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對非貿易長期年均增長保持在兩位數以上。正如肯亞《民族日報》評論所説,關於“非洲崛起”——自2000年以來經濟快速增長——的敘事,與中國崛起和18年前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密切地聯繫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對非洲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中非合作互利共贏 西方誤讀不攻自破

然而,中國與非洲關係快速發展、合作持續深化之際,也引來一些誤解甚至惡意詆毀。“撒錢援助”、“債務陷阱”、“新殖民主義”等論調時常被拿出來炒作。中非合作則用事實回擊了這些誤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人自古強調“同理心”。歷史上,中非都曾一度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如今又都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任。這些相似遭遇與共同使命,加深了中非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心理認同。中國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數十年來,毫無保留地將發展經驗和先進技術傳授給非洲,並始終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走出合作共贏之路。

中國援建的位於盧安達的馬薩卡醫院

全球諮詢公司麥肯錫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稱,在非洲運作的中國企業預計超過萬家。這些企業多以中方自帶資金技術、提供工作崗位的模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越來越多的合作項目紮根非洲。中國還在非洲國家建立了許多成功的經貿合作區。這些經貿合作區讓非洲擴大了生産和出口,並改善了成千上萬非洲人民的生活。

這些事實都讓一些西方媒體的誤讀不攻自破。儘管現在仍有一些負面聲音,但要求借鑒中國援助非洲發展經驗的聲音也多了起來。新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援助也在增加。然而,呈現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德國之聲”稱,最近十多年間,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額、直接投資額迅猛增長,相比之下,歐美國家與非洲之間的經濟合作卻增長乏力。

不附加政治條件 中非合作經驗值得借鑒

單純的援助不會成為啟動經濟增長的資金池,只會形成長期性依賴,附加的政治條件也無法實現非洲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媒體援引專家的分析認為,目前西方國家在對外發展援助中宣揚西方民主制度“優越性”的做法有些片面,“……要求對方照搬西方政治體制的做法不合適”,甚至被視為有繼續控制非洲的意圖,歐洲國家不妨借鑒中國發展援助戰略中的積極部分。

歐洲和非洲之間的關係,從理論上説,已經從以往的援助型轉變為夥伴型,而實際情況更為複雜,因此,在雙方關係中更應注重的是改善非洲國家的市場環境和經濟條件,加強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學者提議,在對非合作問題上,歐洲和中國有著很多共同利益。

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習近平主席宣佈了中國對非務實合作的新行動、新舉措,提出未來3年和今後一段時間將重點實施“八大行動”,涉及産業促進、設施聯通、貿易便利、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健康衛生、人文交流以及和平安全。這讓人們對中非全方位合作充滿更多期待。同時,也期待那些對中非關係發展心存疑慮的人們能夠聆聽中國和非洲發出的共鳴,轉變對華防範心態,共同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