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慶煥

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沉得住氣,才能有所成就。”——金慶煥

大洋網訊 年過八旬的金慶煥當年曾是新中國第一批留蘇學生。經過艱苦學習,他帶著技術回到祖國,一直從事海洋地質和油氣地質研究工作。他跟隨國家地質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來到廣東,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為北部灣盆地的油氣勘探找到方向,發現了珠江口盆地油氣資源,也是我國最早研究可燃冰的科學家之一,為我國海底油氣資源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野外地質勘測幾次“偶遇”狗熊

1953年,金慶煥通過競爭激烈的選拔考試,成為我國第一批留學蘇聯的青年。通過系統學習,以及四次長達11個月的野外地質實習,從莫斯科郊區到克裏米亞半島,從西高加索到中高加索,金慶煥逐漸掌握了大地測量、地質填圖、石油地質研究等內容。在野外實習期間,金慶煥甚至有好幾次“偶遇”狗熊的經歷。當時,他和幾個地質工作者用地質錘猛烈擊石和敲打水壺,並且發出強烈的嘶喊聲,終於趕跑了狗熊。

1959年,受導師依·奧·勃羅特(蘇聯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器重的金慶煥在短暫回國後,再次出國深造,完成更艱苦的學習任務。在攻讀副博士期間,金慶煥不僅完成了專業理論學習,還用1年時間學習了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等原著,學習了英語,還3次去中亞進行野外地質調查,並開展了各種石油地質測試分析。當地人用6~8年完成的學習任務,他用了3年半時間全部完成。

1963年5月8日,金慶煥獲得了蘇聯地質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開始了海洋地質和油氣地質的研究工作。

為北部灣盆地油氣勘探指明瞭方向

北部灣盆地三面鄰陸,是由陸及海、立足於海進行油氣勘探的一個較理想的盆地。時任國家地質部部長的李四光曾多次指示,應將北部灣盆地作為南海油氣勘探的跳板。1970年,國家地質部決定,將原南京海洋地質科研所遷往湛江,改為地質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開展北部灣盆地的油氣勘探。

金慶煥作為大隊地層油氣組組長,直接參與主持了“北部灣地質構造特徵及油氣遠景評價”工作。他與其他項目組研究人員及200多個大學生一起,駐紮在湛江一所中學,每天將海底取樣的資料拿回來分析,對粵西、潿洲島和海南島的構造地質、盆地地質以及100多口石油鑽井、煤田鑽井和水文鑽井進行詳細的觀察。

金慶煥根據圍區地質資料和海區的實測的地球物理資料,經過反覆分析和綜合研究,編寫了“北部灣地質構造特徵及油氣遠景評價報告”。在“北部灣地質構造特徵及油氣遠景評價報告”中,他負責該報告的地層、沉積特徵及油氣評價等章節。

經過項目組多次集體討論,報告指出,北部灣潿西南凹陷等構造單元是北部灣盆地的主要油氣遠景區。這一重要報告,也為其後的北部灣石油開採指明瞭方向。1977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西部公司根據二海大隊提供的井位首鑽的灣1井見工業油流,爾後西部公司與外國合作或自營勘探發現的油田幾乎全位於北部灣潿西南凹陷。

也正是因為工作的需要,金慶煥從南京來到廣東,開始了以廣東為基點的多個海洋地質研究項目。

擴展找油思路發現珠江口盆地油氣資源

地質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在完成了北部灣的評價後,又在南海北部29萬平方公里的南海北部大陸邊緣開展油氣戰略調查。1976年,金慶煥參與主持了“南海北部海洋地質初查報告”的編寫。該報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南海北部的區域地質構造、地層發育情況、沉積特徵及含油氣遠景等。在綜合分析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的基礎上,研究團隊確認南海北部,包括北部灣和珠江口有5個坳陷區(盆地),而珠江口盆地是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大型新生代沉積盆地,它不僅面積大,沉積厚度也大,而且沉降深、沉速快、生油條件好,是一個很有遠景的含油氣沉積盆地。

1981年,由金慶煥主持完成的“珠江口盆地地質構造特徵與油氣遠景初步評價”科研報告中,根據鄰區地質資料和始新世古氣候特點,預測了珠江口盆地始新世湖相沉積的生油潛力。這一預測已被1984年以後的鑽探所證實。通過油—油(下第三係和上第三係原油)、油-岩(同時代或不同時代的原油和生油岩)的大量有機地球化學資料綜合對比分析,深入、系統地論證了珠江口盆地的油源。他認為盆地內下中新統海相珠江組泥岩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珠江口盆地上第三係原油海相成因的標誌較明顯,並可能屬低成熟的原生油,這些認識擴展了找油思路。如今,珠江口盆地東部經中外合作勘探,已發現23個含油氣構造,其中8個油田投入開發,1996年産油1184萬噸,約佔我國海上石油産量的79%。

金慶煥還參與主持“太平洋中部多金屬結核及其形成環境”等多項重要項目研究。

研究可燃冰 他是第一批

2017年5月,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承擔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採成功,引起全國轟動。實際上,金慶煥恰恰是我國第一批系統翻譯和收集國外有關水合物調查和科研成果的科學家。金慶煥帶領項目組成員,調查所得的多項成果,為我國海域開展水合物調查做好了資料和技術準備。2002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國家專項正式啟動。從理論研究到實踐,經過近20年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羅樺琳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專題統籌:劉文亮、湯新穎、羅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