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可能要求每個校長都是教育家,但校長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情懷。如果連基本的求真求實都做不到,又談何以身示範、教書育人呢?

中小學教科研是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發現規律性、創立理論的創造性認識活動。令人痛心的是,中小學教科研(主要是課題)卻充斥著虛假之風。除了被人詬病已久的臨時抱佛腳式“寫”課題,校長(書記)不動筆卻成“第一作者”,也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誠如《教科研成果署名的那些潛規則》(《中國青年報》8月20日)一文作者所質疑的:沒有具體研究,沒有花費精力,因為有權,就可以署第一作者之名,就可以把人家的研究成果佔為己有,這算不算剽竊呢?誰來治理這種現象呢?

校長不動筆卻成“第一作者”,除了會削弱校長的科研意識和能力,不利於校長的專業發展之外,還會嚴重敗壞教科研風氣。“上樑不正下樑歪”,校長不動筆卻“著作等身”,廣大一線教師們心中會如何想?雖然不可能要求每個校長都是教育家,但校長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情懷。如果連基本的求真求實都做不到,又談何以身示範、教書育人呢?

破解教科研成果署名的潛規則,有兩招可以一試。

一是釜底抽薪。校長們之所以熱衷於申報課題,是因為課題在評職稱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換言之,只要在職稱評審等方面適當淡化對課題的要求,降低課題的功利性,校長們自然就會失去對課題的“熱情”,也就不會太在意什麼“第一作者”的名分。當下中小學的很多課題,不僅沒有什麼科研價值,反而是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基礎教育階段,老老實實地上好課,做好一些基礎性管理工作,才是根本。正是看到基礎教育階段課題氾濫之弊病,相關部門在職稱評審等方面已經出臺了淡化教科研要求的政策。隨著政策的推進和完善,必能發揮釜底抽薪的效果。

二是驗明正身。淡化對包括課題在內的教科研要求,並不代表不要教科研,而是引導教師們真正憑藉興趣進行教科研。然而,摒除功利心搞教科研,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並不能完全杜絕校長成“第一作者”的可能性。如果校長真心投入研究,自然無可厚非;反之,必須有相應機制進行防範,而設立“第一作者”現場答辯(聘請異地專家評審)的規則或許不失為首選之策。“第一作者”如果不是親力親為,那就極易露餡,校長們還有必要以身險嗎?